团体作为方法的策展思考
艺术团体是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和活跃因子,很多重要的艺术团体与重要的艺术潮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中,艺术团体研究多以个案和某个时期或地域的研究为主,以艺术团体为主线梳理20世纪以来艺术发展的研究并不多见。近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团体作为方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研究与抽样展”便聚焦“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团体”这个大样本,通过田野调查汇集整理了大量的一手文献。
勾勒轮廓抽取样本
此次展览策划经过几年的时间。最初,策展团队是被一些重要馆藏作品中涉及的重要艺术团体及其对于艺术家成长的促进作用所吸引。随着工作的深入,几位策展人逐渐发现艺术团体作为一个艺术现象的魅力。
中央美术学院不仅是近代国立美术教育的开端,也是艺术团体孕育的摇篮。但是,由于很多艺术团体是临时性的且组织松散,研究中的可参考的资料非常分散和薄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的整体面貌非常模糊,边界也不清晰。因此,前期的调研和搜集工作相对艰苦。一方面,策展团队尽可能搜集公开发表的资料,并利用一些已有的相关成果。比如,对于早期团体的资料搜集从展览史入手,参考了《中央美术学院建校百年展览史研究》的前期成果。另一方面,采取了田野访问和关键词搜索结合的方式开展,主要针对时代较近的团体。其间,中央美术学院各专业的多位老师和校友向策展团队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在调研中,策展团队注重调研内容的规范性,根据艺术团体的特征,设定了调研内容的要求,包括团体名称、成立和活动时间、团体成员、团体理念、团体活动等。经过调研整理,展览共梳理出1918年至2023年这一百多年中的90个艺术团体,大致可以分成6个发展阶段:1918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78年,1979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23年。大部分团体的活跃期为1年到5年,少数团体成立20余年后依然在活动。展览的这些前期工作初步勾勒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团体的基本轮廓。
与基本轮廓相对应的是,如何呈现艺术团体的生动“肖像”,也是展览的亮点。在调研基础上,展览以文献介绍和个案抽样两种形式,抽取有代表性的团体作为样本展示。文献展区有36个不同时期团体的丰富实物文献展示,通过图片、海报、视频、笔记、出版物等团体实物文献,为这些团体勾勒简笔的肖像。在抽样团体展示区则选取了跨越百年、具有不同历史意义的三个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细展开。这三个团体是北京地区首个传播西洋艺术的团体“阿博洛学会”(1920年代)、探索版画实验的“四方工作室”(1990年代)、呈现绘画更多可能性的“N12”(2000年代)。这几个样本的选择考虑了时代背景、社会影响、团体持续时间,希望拉大样本之间的时间跨度,体现展览叙事中的冲突与张力。在展示中特别加入了成员对于团体认识的文本,作品的选择也力求体现成员各阶段的艺术面貌变化。
艺术团体是青年艺术家
最好的孵化器
通过对90个艺术团体的观察和研究,策展团队发现目前所知的艺术团体大多出自艺术家的青年时期,不论是教师组织的“花阴画会”“阿博洛学会”“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女画家的世界”“三人联合工作室”“四方工作室”,还是教师带领学生的“艺光社”“形艺社”“创作学社”“某集体”“TTTB”,或是“心琴画会”“雪花社”“胡涂画会”“九友画社”“研社”“学生摄影协会”“UNMASK”“so艺术小组”“N12”“BUMP爬坡小组”等学生团体,所有团体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都是青年,团体活跃时的成员年龄一般在20至40岁之间,这说明艺术团体与青年有着天然的联系。
艺术家的青年时期是思维最为活跃、精力最为旺盛、最有理想抱负的时期,但也是缺乏经验、摸索道路不确定的时期。这时的青年艺术家就像藤蔓的新枝,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却也纤细脆弱,只有缠绕在一起才更有力量。在这个时期,青年艺术家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寻求发展,是青年艺术家延续自己艺术生命的一种选择。艺术团体,尤其是自组织团体,因其活动多样、目的纯粹、自由度大的特点,特别适合青年艺术家。此外它可以团结志同道合者,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共同实践艺术理想,也可以优势互补、集合智慧并分担压力。良好的友谊也是艺术团体形成的关键。每一个团体都是一个能量场,可以实现很多个体力量所不及的事情,成员个体的思想火花可能非常微弱,但是聚在一起时就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燎原之火,许多艺术史上重要艺术运动的发生都有着团体的影子。可以说,艺术团体是青年艺术家最好的孵化器和培养箱。
艺术团体的历史变化趋势
艺术团体的出现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从此次展览可以看到,艺术团体的时间分布并不均匀,一般艺术世界的变革时期都会催生艺术团体。
20世纪20年代,在美育救国的思想影响之下,美术成为改变社会风气的新兴手段,最初,由教师发起的“花阴画会”“阿博洛学会”,使艺术从学校走向了社会。林风眠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执教期间,倡导民众的艺术,出现了“形艺社”“艺光社”“红叶画社”“西洋画社”“心琴画会”“漫画社”等十余个团体。王子云、刘开渠、李苦禅、李剑晨、李有行、雷圭元、王钧初、唐一禾等一大批后来为中国美术做出重要贡献的艺专学生都是这些团体中的活跃骨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艺术的发展更多地关注艺术的个性表达和对于艺术传统的突破。这一时期出现的“学生摄影协会”“女画家的世界”“三人联合工作室”“四方工作室”都走在时代的学术前沿,用团体的力量进行发声。2000年之后的艺术团体更多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影响,像早期的“UNMASK”“他们”“N12”等,不论是集体创作还是共同展览,都是探索在艺术市场发展的新手段。而2010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化,市场也变得更加广阔,个体的力量逐渐式微,团体更容易获得展览的机会,组团出道的艺术青年更多了一些,尤为明显的是新世纪成立的实验艺术专业在这个时期贡献了“YCEA”“阳台小组”等多个艺术团体。
近5年,技术与媒介的革新与多元化,学院专业的丰富和交融,艺术团体不再拘泥于绘画、雕塑、装置等相对常规的艺术创作,策展、设计、自媒体等成为很多新团体的创作方向。技术的急速发展使网络虚拟空间活动更为方便,许多艺术团体由线下转到线上,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次“团体作为方法”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关注艺术团体的一个开始,事实上,对于这一领域的梳理和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仍被历史所埋没的艺术团体,展览中有一个开放单元“资料征集白板”,向社会征集未调研到的艺术团体资料,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中来。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