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交易平台上的一次震撼拍卖中让乾隆爷都痴迷的那份独一无二的斯坦玉它简直就是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宝石
在艺术品交易平台上的一次盛况空前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年间的痕都斯坦御题诗白玉洗,以令人瞩目的924.64万元成交价被抢购一空。到了2009年的秋季拍卖,清乾隆时期的痕都斯坦白玉壶和白玉镶金嵌宝洗分别以151.9万元和148万元的天价售出。这不仅展示了痕都斯坦玉器在历史上的独特价值,也凸显了它在当代市场上的极高收藏价值。
痕都斯坦玉,从古老的传说中走来。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发展史上,清朝无疑是中国玉雕技艺达到了巅峰之际。乾隆皇帝对爱好珠宝有着非凡的情感,他不仅大力提倡并收藏旧有的珍品,还鼓励创作新的作品。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尤其是乾隆年间,中国的玉器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当我们谈及痕都斯坦玉时,我们常常感到迷惑,不知其真实面貌。据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大内宫廷以及私人收藏中,就存有大量此类奇珍异宝。但是什么让这些来自遥远西域的地方、由当地工匠精心打磨而成的璀璨艺术品成为皇室与贵族们争相追求呢?
据专家考证,“痕都斯坦”这一称谓,是由亲自撰文《天竺五印度考 讹》的乾隆亲自定名。他将今日北印度与巴基斯坦一带进贡给明朝的大量美丽透亮的大理石等物质定名为“痕都”,因为他认为它们如同天上的星辰一般光彩夺目,让人难以忘怀。
那么,这些从遥远西域来的奇迹般美丽的事物为何能深得乾隆皇帝的心?一种说法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独特风格使得这些艺术品在宫廷中极具稀缺性和地位,而另一种说法则指向了一位宠妃——香妃。她曾经深受君主喜爱,以至于为了讨她欢心,她身边居住的地方便复原成了西域贵族生活的情景。而那时候,那些来自遥远地方进贡给皇宫的小巧精致装饰,便自然成为居室陈设中的首要选择。
进入皇宫后,这些奇妙无比、色泽纯净且纹路繁复的小巧作品很快就赢得了君主的心,使他赞不绝口:“西昆率产玉,良将出痊,都。”(即:西方地区生产出的高质量青铜制成好的产品,如同战争中的勇士一样)。诗句中的“薄过刻片楮,轻喻举毛鸿”,表达了对这种外国货简直太细腻、仿佛用手轻触即可感受到质地柔软程度)的赞赏。
据记载,从1753年到1817年近五十年间,每年的春秋两季,便有800多件这样的雅集汇聚于内务府,并通过苏州设立专门仿制这些异域风情小巧工艺点——“西番作”。每一次运送4000余公斤上等和田青白色的料子,再结合中国传统工艺,他们创造出了带有伊斯兰风格但融合了中国技艺的小巧作品。不过,由于耗费大量资源并易损,所以最终停止制作。
现在回望过去,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如何,这些来自遥远土地的小巧精致之物,都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人类历史,它们既展现出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互动交流的一面,又证明了一种跨越千山万水,只为了寻找完美之美而努力追求的人性的力量。(来源:佛珠手串赏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