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都忍不住痴迷的竟是拍卖照片网站上那一块璀璨夺目的斯坦玉它在光影之下闪耀着非凡魅力仿佛能吸引天地
在200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精美的痕都斯坦御题诗白玉洗,以惊人的924.64万元成交价被人们瞩目。更是有2009年秋拍时,清乾隆时期的痕都斯坦白玉壶和白玉镶金嵌宝洗,在北京匡时和长风拍卖分别以151.9万元和148万元大幅高价成交。这一系列的高价成交无疑证明了痕都斯坦玉在市场上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痕都斯坦玉,从古老历史中走来。在中国悠久的玉器发展史中,清代无疑是中国玉器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的一刻。由于乾隆皇帝对玉石情有独钟,不遗余力地提倡收藏旧藏、创作新品种,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品制造的一个辉煌时代。除了传统工艺外,这一时期还引进并仿制了来自异域的璀璨瑰宝——痕都斯坦玉器。
然而,对于“痕都斯坦”这个词汇,大多数人仍然感到好奇不解。据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大内宫廷以及私人收藏中,就存有大量这类珍贵物品。不过,我们至今仍无法准确确定它的地理位置。专家们推测,“痕都斯坦”这个名字,是由乾隆亲自命名,他撰写《天竺五印度考讹》,将今日北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地所进贡的作品定名为“痕都斯تان”。由于其非凡之姿与高超工艺,被誉为异域风情佳作,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它为什么能赢得乾隆皇帝如此青睐呢?部分原因在于这些物品极为稀少且昂贵,同时也与宠妃香妃的情谊有关。当年的战争战利品,如从和田、叶尔羌等地进贡来的珍贵物品,都源源不断地流入宫廷,为满足爱妃心意而不惜花费巨资复原西域贵族生活氛围,使得这些奇迹般存在于遥远国度中的璀璨瑰宝自然成了居室陈设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进入宫廷后,这些罕见之物凭借其独特艺术风格、浓厚异域气息迅速吸引了乾隆的心,让他倍感赞赏。他在生平800多首赏诗文中,有65首专门赞颂这种与传统相去甚远却又令人神往的舶来货。在诗句中,他这样描述:“西昆率产玉良材巧琢,非中土可仿佛。”这是对那样的完美雏形最真实最动人的赞美之词。
据史料记载,从1768到1817近五十年里,每次春秋两季的大运送总共运来了4000余公斤上等和田玉料,并且设置了专门仿制这类作品的小作坊——“西番作”,使得这一技艺在国内外皆受欢迎。而尽管制作耗费大量资源且易损,但因其卓越造型别致而被赋予永恒生命,最终成为了一段传奇故事。
今天,当我们谈论“如琢如磨”的技法,或是在抚摸那些光滑细腻的手感,那么我们是否曾想过,其背后的历史秘密如何?当我们欣赏那些纤细金丝勾勒出轮廓,或是镶嵌着各种玻璃、宝石、金银片或其他材料,那是否曾经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文化融合?
从造型到纹饰,从材料选择到装饰手法,无论是橄榄式碗还是杯子,以及植物纹样,更是在透明晶莹质地下展现出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一种跨越千山万水的情感交流。这正是一件成功融合世界各个文化元素后所呈现出来的人文艺术典范,也正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界限的情感沟通方式。而对于那些追求卓尔不群、高雅气息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情结,一种让人沉醉其中而忘却世事浮躁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静谧宁静,而不是外界喧嚣带给我们的喧哗混乱。这便是我眼中的“智慧之石”,亦即我眼中的那个世界:一个充满爱欲与尊严的地方,其中包含着所有可能存在于此世间的事物,无论它们来自何方,只要它们能够触动灵魂,就足够让我向往依恋。我希望,我能一直留在地球上,用我的眼睛看到更多东西,用我的心去体验更多不同的生活,因为我知道,即使再小的事情也有它自己的故事值得探索,而我愿意用尽一生去寻找这样的故事。
- 目录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