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9 艺术资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软实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戏曲、古典音乐、民间艺术和说唱等艺术形式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是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艺术类型。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已经大踏步进入网络信息时代。 各种新的艺术形式、艺术类型、新的传播媒介对我国的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传统艺术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新媒体? 科技、新手段、自媒体助力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 在当今网络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有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远”,已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时代课题。 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在重要节日、重要仪式、重大活动期间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方式。 因此,保证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是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抵制海外不良文化传播、增强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竞争力、赢得话语权的重要条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助力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形成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基础。 优秀的传统艺术可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基础和艺术支撑。 民族凝聚力的提高与民族艺术的认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只有深刻理解、掌握民族艺术的精髓,才能真正实现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各民族都能歌善舞,艺术种类和形式璀璨如星。 因此,各民族艺术的交流、融合、创新,成为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不断创新、创新的源泉。
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是全体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艺术的长期积累和沉淀。 、传承的审美意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广泛认可实现文化自信,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和丰富思想内涵,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中华民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 它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前提。 做好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我们要强化优秀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思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深刻认识优秀传统艺术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促使优秀传统艺术发挥更加有力的推动和推动作用。为文化强国建设发挥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传承优秀传统艺术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艺术瑰宝。 它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它早已流行于各国。 艺术门类之间形成了无数的艺术经典。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这些艺术经典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像基因一样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成为艺术活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人民的。 这些长期积累的艺术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因此,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优秀传统艺术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优秀传统艺术、红色文化艺术以及当今创作的优秀艺术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这三种文化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的脊梁。 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已深深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中。 《高山流水》、《春天白雪》、《郑韦之音》、《无差别于斯》、《余音绕梁》、《伟大的音乐》等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和音乐哲学。声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价值,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艺术观、文化观、社会观、道德观,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艺术特色。 新时代,不断创作展现党员干部扎根边疆、乐于奉献、具备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的优秀作品《公仆颂》; 我们还创作出扎根基层、不怕苦、有拼搏精神的优秀作品《我服务》。 “为祖国石油”; 他还创作了优秀作品《为谁》,展现了解放军抗洪抢险、视死如归、牺牲精神; 优秀作品《行走》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凝聚、创造幸福、开拓创新的精神。 这些新时代作品在继承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对艺术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文化自信背景下优秀传统艺术的弘扬和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艺术工作者的重视,促使更多优秀传统艺术走向世界。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优秀文化艺术的高度文化意识,而文化意识恰恰是坚定文化信仰、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该始终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保持清醒认识,深入挖掘和发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直接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从未间断。 这不仅是文化奇迹,也是世界文明奇迹。 中华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大家庭。 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艺术成就,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殿堂。 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参与日常文化娱乐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方式。 优秀传统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文艺生活。 人民群众参与文艺生活的热情和文艺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文化自信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网络自媒体的广泛使用,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传统艺术传播方式的限制。 优秀传统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这也是当时科技文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它有良好的土壤适应它的产生、发展和繁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选择的文艺生活类型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选择参与社会文艺生活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艺术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捷。 优秀的传统艺术舞台、剧场等表演传播方式本身对观众的推广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如何将优秀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网络媒体有效结合,实现复兴,成为摆在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于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综合运用网络新技术、自媒体平台、大数据方法等方式,让传统艺术更加贴近群众。 进入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优秀传统艺术传统单一落后的传承和弘扬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优秀传统艺术需要结合新时代、新背景、新技术不断继承、发展、创新,不断扩大优秀传统艺术的受众群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优秀传统艺术、喜欢优秀传统艺术。优良传统。 艺术,学习优秀传统艺术,传播优秀传统艺术,逐步提升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因此,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艺术的过程中,要以新技术、新平台、新方法为抓手,创作出与新时代紧密结合、全面推陈出新的艺术杰作。求新,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之路,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内容。 首先,它可以与新技术充分结合,通过群众参与度高的宣传方式弘扬传统艺术。 例如,“VR体验技术”可以将平面作品放入3D世界,让人们沉浸在传统艺术中,模拟“跨越时空”的艺术互动。 二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公众号等新兴传播平台,为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2021年河南卫视《中华盛典》系列节目中,创作者立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综合运用新媒体、新平台等传播方式。 借助中秋、重阳、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推出“清明精彩游”等节目,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优秀品牌化。传统艺术。 在创造数量惊人的景观的同时,突破了优秀传统艺术的传统表现方式,将河南的文化艺术特色清晰地呈现给了广大观众,成功激发了观众对艺术的兴趣,弘扬了中华文化,让人们进一步树立了文化自信,让人们对中国艺术元素的审美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用教育优化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环境。 教育对于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同时开展传统艺术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之一。 因此,家长应该积极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艺术的历史使命。 要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古典艺术、红歌等优秀传统艺术引导渗透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二要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校风、学风、校训都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内涵。 因此,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开设与优秀传统艺术相关的课程,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如传统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等呈现给学生。学生以尽可能多种形式。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与传统艺术相关的研讨、讲座、表演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走近传统艺术、了解传统艺术、热爱传统艺术、传承传统艺术。并传播传统。 艺术。 三要突出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终身教育的课堂。 良好的社会教育可以为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政府部门要倡导和支持社会机构和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群众在无形中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 例如,省、市、县(区)各级文化馆、艺术中心可以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文艺演出、歌唱比赛、文化体验等活动,吸引和引导群众关注、热爱传统艺术。 ,传承传统艺术。
加强文艺互动,增强传统艺术包容性。 从本质上讲,文化自信产生于跨文化交流和碰撞的过程。 第一,文化自信源于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豪感、荣誉感和满足感; 其次,文化自信源于将自己的文化艺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进行比较的过程。 文化优势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民族融合,形成了海纳百川、海纳百川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艺术体系。 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置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比较、互动,激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我们要充分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 其次,借用时要严禁抄袭。 在借鉴吸收的同时,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原则、底线和特点,进一步丰富和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的元素。
综上所述,弘扬优秀传统艺术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技术、新平台、新方法,把我国优秀传统艺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进一步缩短拉近传统艺术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汲取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发展和创新的元素,为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尚明丽,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