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资讯 >

剪纸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

2023-11-04 艺术资讯

  作者:孟慧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界多位资深学者发现了陕西非凡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而激发了人们对陕西剪纸的持续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这份文化遗产,他们不断追踪、不断调查、长期研究,最终形成了不同个体模糊多样的传承案例的全貌。 其中,张志春教授的《剪纸》一书是对这几十年工作的精彩总结。 本书在理论和实践的积累上达到了可喜的高度,贡献了该领域的一部巨著,发人深省。

  陕西民间剪纸文化流传至今,是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的存在。 张志春教授的《剪纸》力求寻找陕西剪纸文化过去和现存的事实,重点构建剪纸文化的语境。 在其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观察中,展现了剪纸文化的序列感和内涵知识形式,使其尽可能接近真相。

  如何衡量剪纸文化融入人们生活的深度? 作者通过关注剪纸文化中的人物,体现了他对剪纸文化的理解。 在人们的宗教需求、民间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女性的自我期待等诸多联想中,作者将一些日常剪纸活动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表明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而且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也连接着各种生命的意义和生存价值。 作者告诉我们,剪纸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有很多可以解读的东西。 正是通过对人的关注,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民间剪纸生活。

   剪纸: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艺术/

  《剪纸》张志春着,西北大学出版社

  传统和习俗是沉默文化所固有的模式,是文化的特征。 作者探讨了习俗和仪式需求的不断轮回及其对剪纸文化的特殊意义。 张志春教授的《剪纸》通过按习惯顺序反复进行剪纸活动,展示了其不折不扣的生活艺术。 说明风俗为剪纸文化回归开辟了路径和舞台,使剪纸成为一门非常有生命力的艺术。

  人类塑造符号并代代相传。 符号作为文化的先验基础,往往是普遍的、可传播的、可遵循的模式。 它们为各类具体剪纸艺术家提供了先验的创作参考。 笔者分析了陕西剪纸中一些稳定的符号,以及由此产生的符号变异和价值模糊性,例如包子娃娃。 当然,笔者更关心的是在陕西特定的文化地域和特定的语境中发展起来的某些审美模式、形式结构和艺术手法。 作者指出了陕西剪纸的一些精神表达的相似之处,并将其认定为具有个性的地方符号,从而为识别某些地方知识提供了依据。

  剪纸文化是借助个体的主动性和造型意志而产生的,它至少包括文化传统和个体的创新活动。 作者详细剖析了剪花姑娘库淑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身临其境的艺术表现力; 描写了高继爱淳朴厚重的剪纸风格和淳朴的气质; 介绍了高凤莲侠义豪放的身世以及她以花作为花卉的表现形式。 新颖的眼神表达方式和有力的构图风格。 可见,在剪纸文化遗产中,个体创作的活力是不受约束的。 总之,今天的剪纸艺术家虽然离不开传统的基础,但他们正在积极地与传统进行新的互动。

  总之,剪纸艺术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形式和基本精神。 我们不仅可以用剪纸来解释文化,也可以用文化来解释剪纸。 笔者强调,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思想和行动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探索人们的兴趣和心理体验或许是未来文化遗产前进的必然话题。

  《光明日报》(2023年8月17日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