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2 艺术资讯
继在上海举办多场“沉浸式展览”后,近日在北京举办的“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沉浸式展览备受关注。 一个名为“teamLab”的团队依靠技术实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 景观提出了有关人类生存的问题。
《追赶的八矢乌,追赶的八矢乌》,超越空间,teamLab,2017,互动数字装置,4分20秒,声音:高桥秀明,摄影:佩斯北京
5月20日至10月10日,“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将于798艺术中心佩斯北京画廊展出。 佩斯北京的一个1500平米的空间被改造成了几个黑匣子,teamLab在这里创造了一个突破现实的多彩虚拟世界。 观众置身于这个大型互动装置中,开始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花林,迷失、沉浸与重生》,teamLab,2017,摄影:佩斯北京
《水晶宇宙》,teamLab,2015,互动光雕装置,LED,无限变化,声音:teamLab,摄影:佩斯北京
“teamLab 感兴趣的是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拓宽艺术的界限。” teamLab创始人猪子敏之表示:“通过连接科技和艺术,人们的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加美好。 积极的。 技术是人道主义的,数字化的概念本身就是扩大人类的表达。”
展览以团队的代表作《花林·失落·沉浸》拉开帷幕。 计算机程序实时创作出色彩缤纷的花朵动画,投射到展览空间的墙壁上,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光影交织的虚拟花海中。 特别的是,动画并不是提前设定的,而是根据观众的一举一动而变化。 近距离凝视、伸手触摸或踩踏花朵,都会影响空间内花朵的诞生、绽放甚至枯萎。
“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在佩斯北京举行,摄影:佩斯北京
北京站还带来了在美国硅谷和日本东京展出时获得好评的作品《水晶宇宙》。 这是一个由无数LED灯组成的大型互动装置。 装置中观众的移动会影响作品的光线变化。 作品还邀请观众用手机远程控制“宇宙”中的一个元素——LED灯,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实现观众与作品的互动与融合。
《水晶宇宙》,teamLab,2015,互动光雕装置,LED,无限变化,声音:teamLab,摄影:佩斯北京
另一个更具互动性的空间是一个名为“未来游乐场”的儿童艺术展区。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涂鸦,自己画的人物、动物、植物等通过扫描、合成等计算机技术投影到墙面屏幕上,成为正在播放的视频的一部分。
《彩绘水族馆》,teamLab,2013-,互动数字装置,声音:高桥秀明,teamLab,摄影:佩斯北京
《彩绘小镇》,teamLab,2014-,互动数字装置,声音:高桥秀明,teamLab,摄影:佩斯北京
另一件作品《被追赶的八矢乌》尝试用光重新定义空间。 一旦观众到达指定的观看位置,地板和墙壁之间的界限就会消失,观众就会融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八荒乌们互相追逐飞翔,也会认清观众的位置并闪避。 击中观众后,它们会化作花朵消失。 观看者被置于由鸟的光描述的三维空间中。 该作品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实时计算和描绘的,而不是预先记录的图像,因此每个时刻呈现的图像都是独一无二的。
《追赶的八矢乌,追赶的八矢乌》,超越空间,teamLab,2017,互动数字装置,4分20秒,声音:高桥秀明,摄影:佩斯北京
对当代艺术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佩斯画廊自2014年起代表teamLab,开始在佩斯不同区域的空间为teamLab举办展览。 2016年,当佩斯进入新贵收藏家聚集的美国西海岸,在门洛帕克开设了硅谷历史上第一家画廊时,就选择了teamLab的数字艺术装置作为其首个展览。
同年,佩斯画廊启动“佩斯艺术与科技”项目。 除了与teamLab合作外,创作著名体验式艺术装置“Rain Room”的英国设计团体Random International也被纳入旗下。 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以来,佩斯一直致力于探索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艺术实践。 他的早期合作者包括詹姆斯·特雷尔(James Turrell),一位现在著名的空间、光影艺术家。
《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佩斯北京展览现场。李浩文图片
与大多数接受过严格正统艺术教育的成功多媒体和数字艺术艺术家不同,40岁的teamLab创始人猪子敏之没有任何艺术背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工男。 他在东京大学学习信息工程,并在研究生时对自然语言处理和艺术产生了兴趣。 毕业后创立teamLab数字创意团队。
猪子敏之,teamlab创始人,照片:teamLab
猪子敏之表示,制作数字艺术的想法源于对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参观。 为了一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人们拥挤在画作前,无法真正领略艺术品的美感,与艺术品接触的体验并不愉快。 这是传统绘画艺术的局限性。 经验和直觉告诉他,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为艺术创作乃至创意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我想把数字技术融入到艺术中,向人们展示人与艺术的关系可以是积极的,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积极的。”
猪子敏之将他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teamLab的作品中,人与艺术作品的界限被打破,人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是创作者。 同一空间的来访者不再是互相打扰却又互不接触的陌生人。 每个人都是艺术品的共同创作者。
《闪现系列——巨乎》,teamLab,2017,数字作品,单画面,5分20秒×3,摄影:佩斯北京
teamLab 有多受欢迎? 2015年米兰世博会日本馆teamLab展览排队8小时; 2015年在东京台场举办的“未来游乐园”展览吸引了50万参观者; 2016年在美国硅谷首展延长了展览时间,共吸引了15万人参观。 此次中国首秀,前三天的特价票一早就售空。
teamLab有很多当下流行的元素。 光是震撼美丽的视觉效果就足以引起社交网络上的话题传播和讨论。 当被问及是否介意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花大量时间拍照时,猪子敏幸表示:“我不认为拍照会影响参观体验。拍照并在网上分享也是体验的一部分我也会在社交网络上了解他们观众的印象和反馈,这对我们的创作很有帮助。”
《短暂系列——牡丹与孔雀》,teamLab,2017,数字作品,单画面,5分20秒×3,摄影:佩斯北京
擅长空间和光影的艺术家詹姆斯·特雷尔(James Turrell)和道格·惠勒(Doug Wheeler)的沉浸式艺术作品也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得以实现。 然而teamLab作品的完成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 可以说,如果没有发达的技术支持,teamLab 的作品是不可能实现的。
teamLab的团队有400人,规模与中型公司相当。 每个成员都是“超级技术专家”。 他们不仅包括艺术家,还包括计算机工程师、数学家、建筑师、CG动画师、音乐家等跨学科人才。 事实上,其 90% 的成员提供技术工作。 传播总监工藤隆认为,“技术是teamLab创作的素材和工具,是核心,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teamLab 团队,照片:teamLab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景观背后,teamLab 提出了关于人类生存的问题。 “teamLab试图利用数字艺术装置帮助城市人们重新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活力,并启发人们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在西方巡展期间,艺术评论家曾讨论过teamLab是否是艺术。 事实上,佩斯总裁Marc Glimcher也考虑过这个问题。 据《纽约时报》报道,Glimcher 回忆起五六年前第一次看到 teamLab 的作品时:“一开始我想:这不是艺术。 但后来我意识到我做了一次真正的新的艺术体验。” “我认为这只是促使我们用更开放的心态重新思考艺术的定义。 我也正处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
事实上,艺术展只是teamLab团队创作的一部分。 teamLab 更像是一个创意机构。 他们还为商业品牌定制创意产品并提供视觉解决方案。 他们的客户范围从大品牌无印良品、东芝和奥迪到小型代理机构。 作为探索人与城市关系的延伸,teamLab希望在未来打造一个属于teamLab的主题公园——虚拟城市,让观众在teamLab的奇幻城市中体验到个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全新关系。 。
“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于2017年5月20日至10月10日在北京佩斯798艺术中心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