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8 艺术资讯
什么是艺术 什么是艺术
《现代汉语词典》说:艺术是“一种用图像反映现实,但典型性大于客观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对于什么是艺术的理解,通常有以下三种观点:
1、从主观认识和感受出发,我们认为:艺术是对美的追求,艺术是自己感情的真实体现,艺术是为自己创造的,艺术是自由的等等,把自己的个性绝对化。
2、认为“艺术就是创造,是基于独特发现的独特创造,是新的审美境界及其相关的语言语境,是新的图式结构,甚至是融新传统于一体的全方位创造”。这种提法的实质是在形式上做文章,是对优秀传统艺术的全面否定。此外,还有一种只追求形式不追求内容,或者颠倒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求内容为形式服务的说法。 。
3、我们认为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来源于现实社会和自然景观。 然而,它并不是对事物的简单理解和反思。 而是经过人们的主观探索、提炼、剪裁和加工,并采取相应的方法。 技术和工具,根据不同的需要,运用一定的形式和语境,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感情,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1999年版《辞海》阐释了艺术的内涵和外延:
“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表达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客观化。具体来说,它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感知、情感、理想、观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它在社会生活,特别是人类精神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领域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表现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 )、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按照表演的时空性质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时间艺术与空间并置的艺术(文学、戏剧、电影和电视)。”
当今社会“艺术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给出的答案与下面所描述的基本一致。
“你再也不能说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了。” (哲学家兼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
“艺术就是人们认为是艺术的任何东西。” (国会议员彼得·霍伊科斯特拉)
“现在很明显,任何东西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视为艺术。” (艺术史学家托马斯·麦卡弗里)
“今天定义艺术是如此离谱,我认为没有人敢这样做。” (艺术史学家罗伯特·罗森布鲁姆)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西方艺术的发展史
西方艺术发展史
1原始社会的设计艺术
2 旧石器时代艺术
3 新石器时代艺术
4 美索不达米亚艺术
5 古埃及艺术与设计
6 爱琴海文明与爱琴海艺术
7 古希腊艺术
8 古罗马艺术
中世纪设计
9 拜占庭艺术设计:
10 罗马式艺术:
11 哥特式 哥特式 哥特式 哥特式:
12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13 矫揉造作:
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
14 巴洛克:
15 古典主义:
16 洛可可: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17 新古典主义:
18 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艺术
19 前现代主义时期
20 现代主义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对人类精神的折磨和创伤是巨大的。 由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艺术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这一时期的重要艺术流派包括: 二战后:由于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大量艺术大师逃离欧洲,移民到相对和平的美国。 与此同时,美国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因此,战后,艺术中心从巴黎搬到了纽约。 受美国本土文化的影响,现代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1 后现代主义时代
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翻阅国内外书籍,很难发现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但其表现形式却融入了传统文化。 换句话说,它表达的是中国特有的五千年文化,而不是艺术。 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 总体来说,中华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与年复一年春耕秋收的农业生产节奏相一致,与这种文明所培育的经典文化相一致。 这种文明是优雅而缓慢的。 寒暑交替,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如此循环往复,数千年来没有任何重大变化。 普通人需要进行的文化学习内容很简单,就是识字、阅读文学历史著作、写作文、诗歌等。 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三千年。
综上所述,儒家教人如何成仁,道家讨论人如何无私无私,佛家研究人如何成佛,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人如何向善。 儒家思想在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培养仁爱,道家思想培养平等对待万物的人性,佛教指导人们如何进入来世的成仙和完美境界。 中国人的审美思想深深植根于这三种哲学思想,具有“三栖”的特征。 由于这三种教育深入人心,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具有宣扬教义的工具性质,始终无法达到艺术本身应达到的地位。西方。 简而言之,中国艺术的特点: 1、重视形象思维。 2、注重精神和意境的传达。 3.在艺术中,我们更看重法律和法律,而不是无法无天。 4、注重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反对盲目追随过去。 5、注重艺术功底的训练。
艺术在中国
最后,分析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发展理念
艺术是艺术观念的体现。 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从一开始就造成了各自艺术截然不同的景象。
现阶段的底线是:西方艺术、中国文化。
那么现阶段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在重温一下
那么艺术与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艺术与美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是浓缩化和夸张化了的生活。关于艺术的表现形式如,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皆属艺术皆属艺术皆属艺术。同时对应各个领域也都有很多相应的艺术家。
艺术与美是密不可分的。但美并不是绝对的。从本质论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识;从根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从中介论讲,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人作为审美主体予客观对象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评价。艺术本身是因美而产生,对于美的理解不同,对于艺术的理解自然就会产生歧义。
但在艺术的世界里的美并不等同于大众所理解的美。在我们眼里美与丑我们心里自有分寸,但对于艺术而言,表面美的也许不美,表面丑的也许不丑,用雕塑家罗丹的话讲,这种艺术的美来源于“外部真实里的内在真实”。他的雕塑作品《欧米艾尔》展现的是一个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老妓的形象,这样的形象确实是丑的,甚至说是奇丑无比的。但罗丹的雕塑给我们以心灵和审美上的震撼却是无法言语的。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艺术有制定权,艺术家制定美,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美。
艺术家用艺术语言来表现客观事实,来表现内心世界。黑白美丑高矮胖瘦在艺术家眼中是造物主创造人类的几种表现形式,他们理性的认为这是最好的造物法则。而在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上,每个真正的艺术家都能发现他们的缺点与闪光点,这些特点被理性与敏感的艺术家们转接过来作为艺术语言,准确贴切表现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从而完成发现美创作美的过程。所以,艺术家的内心装着地球上所有的客观存在。生活中美与丑的概念是截然对立的。美便是美,丑便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成为美。但美与丑除却生活、道德意义上的概念外,在艺术审美中的涵义却是极为复杂的。
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被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例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父亲父亲父亲》,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麦克佩斯,雨果小说中的加西莫多等等,都是通过艺术的审美性,使“丑”的人物形象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艺术家的创造动机来源于他受到了某种刺激而生发出来无法抗拒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促使艺术家的意念、选择物象、进行艺术构思、具体运用特定的艺术形式、选择工具材料制作方法加以表达以完成整个艺术创作。情感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一切活动都受特定情感的支配。关于藝術家眼中的美,是從感性和感覺出發,從情緒出發,乃至从主观意識出發,從這心理活動出發來把握美的誕生。 對藝術家來說,有意義的是他個人的審美經驗,以及如何把個人的這種經驗容納到獨特的藝術表現中去。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裡,沒有不可逾越的法則,「無法至法」應該是藝術家亙古不變的真理。藝術家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即使有規範,也是自立規範。
一個藝術家想要得到最大的創作自由,恰恰要擺脫種種陳規和觀念,最好是沒有主義,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也不受時尚潮流左右,忠實於自己眼中的美。“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是最丰富、最生动的,但它与艺术美相比较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反映”只有艺术美才是完整的美,就像主观罗辑是现实世界的客观逻辑的反映一样。但是,因为现实美本身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它形象地诉诸人们的感观,感性地反映着生活的真实真理,从而也就决定了艺术美的特性。所以形象是艺术的生命,没形象就没艺术。而典型的艺术形象是现实材料的提高,升华。只有形象的典型化才是真正的艺术。因此,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就是现实必须通过材料的形象化、典型化、才能形成艺术。才能实现材料的完美结合,形成艺术美。
总之,艺术美源于现实美,艺术美不如现实美丰富,却比现实美更高,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成为艺术品是人生的目的。 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
后续我们将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等方方面面举例阐述关于“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
下一篇:今日美术馆女性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