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1 艺术教育
“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纸雕《童话世界》由李洪波创作。
北京、广州、深圳、武汉……岁末年初,国内多个城市纷纷举办大型双年展,为广大民众提供艺术盛宴。 自1992年创办以来,国内双年展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迎来了快速成长,实现了“破圈”传播。 各大城市立足文化建设,寻求差异化定位,不断探索新的策展理念和运营模式。 如何发展本土特色、扩大国际影响力? 如何推动艺术创新,赋能城市发展? 艺术工作者通过双年展这个国际展览平台,与各方携手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科学与艺术融合”开辟艺术新境界
庞大的策展团队、多元化的艺术门类、周末展览一票难求是近年来双年展的共同特点。 双年展正在从专业的艺术展览转变为大众喜爱的艺术盛会。
不少双年展呈现前沿探索,在创新上取得突破。 例如,以“共生世界”为主题的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将于2023年1月7日在山东美术馆和济南美术馆两大主展区同步举办,首日在泉城一炮而红的开幕。 由12位知名策展人组成的国际策展团队为观众带来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1位艺术家的272件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新媒体等10余件作品。艺术范畴,涵盖生态艺术、观念艺术、抽象艺术等多种艺术流派,以创造性的方式探索现代与传统、人与自然、地域与世界、现实与虚拟、艺术与科技等之间的关系。形式,吸引近60万观众线下观展。
双年展能否给观众带来新的审美体验、新的文化思维,是吸引观众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许多双年展都选择开辟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空间,比如特设“科技与艺术”板块,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交互、3D打印、虚拟仿真技术、微距背投技术等创作的艺术作品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奇观。 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双年展紧跟时代、打破学科框架、鼓励创新探索的特色,也给观众带来了对美的无限想象和沉浸式互动的精彩体验,推动国内双年展从原有的学术交流平台已转变为与城市文化互动、与公众沟通的开放平台。
双年展中运用高科技制作的装置和新媒体作品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一项技术被广泛应用时,如何避免作品雷同? 艺术的边界如何界定? 如何让作品不仅仅是视觉奇观,更能真正引起观众思考? 中央文史研究院副院长冯远认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扣民族诉求和时代精神,能够更好地展现当代人的独特个性和价值判断。”中国艺术,增强各地双年展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是文化艺术发展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无论采用何种艺术媒介,打动人心的核心始终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技术的加入只是帮助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视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启发观众思考。 在把握艺术创作本质的基础上,运用技术而不仅仅是展示技术,可以开辟更具内涵的新艺术境界。
“共生——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平行展《触梦三星堆——12K沉浸式数字展》为展品之一。张恒供图
一场盛事点亮一座城市
一个好的双年展可以点亮一座城市。 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说:“双年展不仅要体现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和最新面貌,更要肩负起构建城市文化精神、构建城市文化记忆的使命。” ,振兴和传播城市文化。” 最近几年。 近年来,国内双年展数量快速增加,不少城市尝试将双年展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区域影响力,赋能城市发展。
如何更好发挥双年展的作用? 一些双年展将展厅拓展至城市公共空间,这不仅使展览形式更加多样化,也让人们在城市中行走时“邂逅”艺术。 例如,“2020第五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通过8个专题展、22个平行展以及“流动双年展”观光巴士线路等活动,让这座城市充满了艺术气息。 一些双年展积极发挥美育作用,以多种方式促进观众、展览、艺术家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在为期三个月的展期内推出了200余项精彩活动,涵盖学术论坛、免费课程、公益参观等,引导人们密切关注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融入大街小巷、走进人们生活,双年展的公共性日益凸显。
双年展与城市的深度联系还需要不断努力。 艺术作品如何与公众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文化共鸣?
避免概念化、同质化是双年展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灵认为,探索地域文化价值不仅是双年展避免同质化的手段,也是其构建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 这一理念在双年展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 例如,“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探讨北京文化生态的多元侧面。 其中,“看得见的浪漫:关于北京的记忆与想象”展览和“蓝图北京”展览充满了北京的“味道”,让观众看到过去,畅想未来。 “艺术为通途——2022武汉双年展”“城市形态”板块邀请画家、雕塑家、空间设计师、城市规划师甚至音乐家、心理学家参与,从城市景观、情感世界、进行多维度呈现从虚拟空间的三个角度,力求作品贴近城市的脉搏,让观众找到“我与城市的关系”。
作品是双年展连接城市的重要载体。 鼓励艺术家到双年展举办城市与居民深入研究、共同创作,增进艺术家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增加居民对艺术的参与,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不仅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新灵感,还有效避免了同一艺术家参加多个双年展所带来的同质化问题。 双年展只有因地制宜地进行价值观、策展理念、艺术创作、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深入培育,才能为城市提供持久的文化滋养。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深圳)”的“0号”金啤酒屋是深圳罗湖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黄健供图
中国艺术力求国际化表达
双年展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是一个探索和思考艺术前沿时代主题的国际平台。 在双年展成为全球文化现象的同时,国内双年展也在不断探索本土路径和特色。
与传统艺术展览不同,双年展的作品形式更加多样、视角独特。 在国外,双年展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大型装置和新媒体作品。 但在中国,绘画、雕塑等架上艺术仍然是包括双年展在内的各种展览的主流。 为了凸显此类艺术创作的中国特色,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自首届起就明确以绘画、雕塑等架上艺术为主要展示内容。 将中国主流艺术置于国际艺术交流平台上,向世界呈现一个更加生动立体的中国,既是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艺术主张,也是国内各大双年展的基本宗旨。 在不同艺术门类竞相争先的双年展中,绘画有着让人久久凝视的艺术魅力。 这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审美品格。
占参展者独特价值一半以上的绘画作品如何在双年展中体现? “在数字图像的洪流中,静态绘画就像一个‘有力的锚’,应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易鄂认为,“双年展有其自身的创新属性,应该从作品是否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厚的人文关怀,在展览设计中,需要考虑绘画如何与图像、装置作品相结合,相得益彰,同时,选择的作品要通过精彩有效的教育和推广项目来吸引观众到安静的绘画,让他们愿意停下来关注,引导他们进入一个美好的审美空间。”
双年展作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艺术平台,也承载着凝聚共识、交流学习的使命。 外国艺术家的参与和国际化的艺术表达是双年展的重要内容。 不同角度的文化融合和艺术交流有助于推动本土艺术创新。 双年展的主题既要体现国际视野、回应时代命题,又要凸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责任和人文关怀。 如何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找到不同的切入点,实现展览的差异化? 如何将国际话题与本土脉络紧密结合? 这些都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语言、时代主题、国际视野的融合,带动国内双年展向前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艺术思路,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了解国家。
今年,将有许多新的双年展开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所有双年展都需要思考的话题。 我们期待更多的双年展扎根中国,开拓国际视野,以鲜明的文化特色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