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7 艺术教育
今年金秋,四川文艺界被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刷屏”——川剧《草鞋县长》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 川剧《草鞋县令》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推广制作。 1997年,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青年川剧团还凭借川剧《静水》荣获第七届文华奖。
《草鞋》演员阵容中,一半以上的主演和乐队成员就读、工作或毕业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为何艺术类高职院校很少再获文华奖? 而如何打磨美术呢? 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之林在幕后给出了答案:“产教融合”。
31位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传承“初心”
“这不是第一次,我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提到这一奖项,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阳春透露了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自1953年建校以来,共有文华奖、梅花奖等国家艺术界最高奖项获得者31人。 这一数字占四川省此类奖项获奖总数的60%以上。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作的舞蹈《乐悠悠》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决赛
川剧领军人物陈之琳、著名川剧艺术家沉铁梅、中央芭蕾舞团首席独唱侯洪澜、中国原创音乐鼻祖郭峰、最佳配角邓婕金鹰奖、飞天奖女演员均毕业于此。 作为全国首批五所专业舞蹈院校之一,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师生荣获全国舞蹈“荷花杯”、“桃李杯”等30余项行业顶级奖项。 交流活动、国家重大文艺演出,创作过《永恒的波浪》、《唯绿》等舞剧的四川青年导演周丽娅也梦想在这里求学……
《草鞋判官》剧照
讲台到舞台、学校到剧院的距离,让在校学生感觉并不遥远。 在前辈的感召下,未来可期。 “能够与传统大师、行业前辈同台,接触行业最新动态,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所以我急切地汲取营养,对舞台充满敬畏。 ” 21岁的李玉杰是“草鞋县长”成立3年以来的“老成员”。 今年毕业后,她就被四川省剧院聘用。 近期,她正忙着备战第六届四川省川剧青年演员大赛,同时加入川剧《龙凤呈祥》剧组。
“我平时在课堂练习室里教学生唱歌、读书、打架,只有把他们放到舞台上来考验和锻炼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才能让他们将知识内化为专业表演。”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教师康晓琳认为。
“传承创新、德艺双馨”的校训和初心,被一代代四川艺术家守护和传承,渗透在“共同成长”学子的青春里,深深埋藏在创作的优质艺术作品中。为老百姓。 里面。
产教融合创新“链”上戏剧改革的里程碑
川剧《静水波》历久弥新,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众多原创、重磅作品之一。 该作品于1997年荣获文华奖,并获得文华剧本、导演、音乐创作、表演等6项单项奖。 四川艺术职业学校创造的这一成果轰动全国教育界和文学界。 被誉为“戏剧改革的里程碑”,也开创了四川“产教融合”的先例。
田曼莎版《死水微澜》荣获文华奖
获得中国艺术教育贡献奖的张廷秀时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职业美术教育师生的艺术作品如果仅限于校园内的创作、排练、考核,不仅师生的视野受到限制,而且总会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和行业之间有一堵“墙”。 为此,他请教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文学、艺术、教育专家,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践,探索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新途径。 同时,在四川“振兴川剧”的号召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他在学校成立了四川省青年川剧团,并迅速收买了著名川剧作家随着剧目的创作。 徐奋的剧本《死水中的小波浪》聚集了谢平安、田曼莎等一批师生共同努力打磨美术,最终满载而归。 “事实证明,产教融合可以让教师在舞台上磨练技艺,打破学生技能与行业的壁垒,做到边教边学、边演边演。” 张廷秀说道。
《草鞋判官》剧照
这种传承在25年后的《草鞋县令》中得到延续,行业和机构双向奔涌。 整个《草鞋县令》剧组中,有七位主演和乐队成员都曾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学习、工作、毕业。 四川省川剧院副院长常毅回忆,《草鞋判官》完善打磨时,剧组大家团结一致,每天从早到晚没有人迟到。 这些细节深深地打动了她。 她认为,“草鞋县长”用“产教融合”的形式,聚集了行业内历代优秀力量,发现了好苗子,输送了人才。
蒋万海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一线教师,拥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 他是话剧《草鞋县令》的主角之一。 他见证了《草鞋县长》如何从一个与德阳什邡政府合作的校址项目,转变为一件经过无数次打磨的艺术品。 “好戏来源于表演,舞台经验对于演员来说非常重要。我通过与同行的讨论以及全国巡回演出中与孩子们同台不断积累相互信任。”
文化情怀与人性温度升华“艺术高度”
10年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打出了多套巧妙的组合拳。 “产教融合”的深入,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受益,也温暖了整个行业。
四川省川剧院党委书记刘畅认为,产教高度融合、深入推进,聚集了行业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老师、学生、演员将爱心倾注在舞台上,让梦想绽放光芒,激励年轻人。 也照亮了川剧人自身。 “大家团结一致的温暖和探索出来的人性深度,最终塑造了艺术的高度。”
根据学校真实故事改编的民族音乐剧《甘孜雪莲》获四川省艺术基金资助
“确实,我们与兄弟艺术院校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 在李阳春看来,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走出的许多骨干不仅为行业铸造了灵魂,也为学校教育做出了贡献。 ,两者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依托非遗群体学习平台和文化旅游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四川文化旅游发展智库和四川艺术创作孵化中心。 转化研究创新成果,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等多项国家奖项和支持。 。
具体操作上,学校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攻克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实施“1系、1园、1区”计划和“1专业1企业”计划。 每个部门都与四川和成都所关注的文化息息相关。 艺术、文创园区,各个专业都与知名企业对接等。比如最近备受关注的三星堆遗址新考古发掘现场,就有来自四川的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艺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也服务乡村振兴。
舞蹈《柔情似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
此外,依托大师工作室创新教育新模式,川剧、蚕茧纸宣丝画等一批巴蜀非遗文化可以与大师工作室对接合成,与市场对接,建立数据库,促进巴蜀传统文化传承与转化。 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构建“双主体”教育培养模式,打造“双导师”专兼职教学团队,建立“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努力做好顶尖专业升级工作。 未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将继续支持西南地区高职艺术教育,树立高职艺术教育四川模式,形成具有国际风格、中国风格、巴蜀魅力的艺术职业教育品牌。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近年获奖一览
2022年川剧《草鞋县长》荣获“文华奖”并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美术精品工程重点支持项目”创作项目”;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团体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组二等奖;
2021年,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舞蹈《柔情似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民间舞蹈奖;
2021年,以学校真实题材为题材的民族歌剧《甘孜雪莲》获得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2017年,川剧《诗酒太白》荣获第九届四川巴蜀文学艺术奖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2016年,舞蹈《百花争艳》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大赛一等奖并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15年至2020年,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30余项。
相关文章>>
关闭此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