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位藏家的收藏经已经过时了吗

  • 艺术教育
  • 2024年06月26日
  • 在许多年前的一个采访中,乌里·希克表示,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应该被放置在中国,这样中国人就可以熟悉他们甚至没有意识要去了解的当代艺术。然而,他认为,时机并不成熟,因为当时中国各地的艺术机构都还没有准备好。“它们没有展出大规模收藏的能力,如果只是一些片段,在我看来是不够的。” 许多年后的2021年11月,M+博物馆在香港正式开馆。开幕展览由六个专题展览组成

这几位藏家的收藏经已经过时了吗

在许多年前的一个采访中,乌里·希克表示,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应该被放置在中国,这样中国人就可以熟悉他们甚至没有意识要去了解的当代艺术。然而,他认为,时机并不成熟,因为当时中国各地的艺术机构都还没有准备好。“它们没有展出大规模收藏的能力,如果只是一些片段,在我看来是不够的。”

许多年后的2021年11月,M+博物馆在香港正式开馆。开幕展览由六个专题展览组成,体现M+馆藏的各个重点领域,其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受瞩目的当属“M+希克藏品:从大到全球化”。展览系统梳理了1970年代至200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包含的151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中,1463件是瑞士收藏家乌里·希克捐赠的。希克将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在他看来时机已经成熟的时候。

希克展厅的“M+希克藏品:从大到全球化”的展览现场照片,摄影:M+郑乐天,图片由香港M+提供

2022年4月16日,《共同的现场:UCCA 15周年理事收藏展》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开幕。这个展览是暨UCCA成立15周年、UCCA理事赞助体系建立10周年而举办的一系列庆祝活动的首场大型群展。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收藏展”,展出的作品来自于尤伦斯艺术基金会理事的收藏。53位(组)国内外艺术家、近100件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通过“流动的风景”、“个体之灵动”、“谁的传统”、“图像及遗忘”、“再思观念”五个章节诠释了这些作品在当代艺术叙事中的立场。

共同的现场:UCCA 15周年理事收藏展展览现场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近两年,随着国内藏家群体,尤其是年轻藏家的壮大,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地谈及那些曾经深深影响,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国外super收藏家。翻开中国当代艺术史,尤其是发轫阶段,国外收藏家是不容忽视的时代注脚。对于中国当代艺术,那些收藏家并不仅仅局限于私人收藏,而是通过收藏来参与搭建更大的平台,多面地支持与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

实际上,收藏家对当代艺术生态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很多案例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位重要的收藏家对艺术家艺术生涯的影响往往远超评论家和策展人;在艺术品市场中,我们也能常常看到,因为一位藏家购买了某个艺术家,或者某种类型的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对许多收藏家,也包括年轻的收藏家来说,当代艺术是一次真正的智力和个人的探险,一种丰富自己人生的方式。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前辈藏家的工作中,得到如何开展艺术品收藏事业的“秘诀”,以及收获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不同角度。

XXXL号藏家,乌里·希克

在中国当代语境中谈国际藏家,瑞士人乌里·希克是个绕不开的名字。

2016年,瑞士制作了一个纪录片,名为《乌里·希克的中国人生》( 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讲述企业家、艺术收藏家乌里·希克从1970年末到现在,所经历的中国社会转型变化和当代艺术发展。

《乌里·希克的中国人生》纪录片海报

可以说,希克比很多中国人都了解中国。他在中国生活多年,亲历了改革开放、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电影、戏剧等艺术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相比其他对中国当代艺术青睐有加的国外藏家,希克绝对可以算得上是XXXL超大号藏家。

《乌里·希克的中国人生》纪录片截图

希克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讲述了他对当代艺术“一见钟情”的瞬间。希克的父母收藏的主要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品和瑞士艺术家的作品。但小时候的希克对家里的那些藏品没有感觉。后来有一位朋友带他参观了一个当代艺术现场,他突然意识到“啊,这才是我喜欢的东西,它们有血有肉,十分鲜活。”

希克与他收藏的方力钧的作品

1979年,希克来到中国,但深感看到的只是中国现实的一些片段和表面,而真正能深入到中国当下文化的,是当代艺术,这个在当时并不被普遍接受的艺术形态。“我意识到当时没有人收藏中国的当代艺术,这对我来说有些奇怪,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空间。我想,如果没有人做,那么我就来填补这个空白,通过收藏来记录一个引人注目的时代所产生的当代艺术发展历程。”

从那时开始,希克通过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建立起了一个独特的时代历史档案。这也让他的收藏有了更多人文角度的解读。在希克看来,作品只是表面的东西,而作品背后的故事更加动人。那些或伴随着社会变革,或隐喻当下现实的作品,串起的,正是一段完整的时代历史。

希克位于瑞士湖心小岛上的古堡和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而希克对于一件好作品的评估标准,也许可以作为很多新进藏家的“避坑指南”:

“作品应该记录了一些有关中国、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家以及他们此刻正在思索的东西,这个标准是非个人的;但在挑选时还要有个人的视角。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个共同的参数:艺术品的形式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一致吗?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了吗?作品的介质足够让人产生质疑吗?是否提供了问题的答案或做了说明?作品具有某种可以触及并打动我的力量吗?做决定时会有很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理想的状况是,一件作品让我惊讶,而且像涡轮一样驱动着我的思想引擎,迫使我开启一种不同的思维认知,这样的作品才是一件好作品。”

希克位于瑞士湖心小岛上的古堡和他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来自肯特·罗根夫妇的诀窍

2022年1月16日,美国丹佛美术馆开启了名为《颠覆:来自维基和肯特·罗根收藏的作品》大展。20多年以前,肯特·罗根夫妇便发起了向丹佛美术馆捐赠艺术品的过程,迄今为止,已捐赠了300多件作品,其中包括杨少斌、张大力等多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罗根是一位出色的银行家,夫人维基曾是丹佛美术馆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罗根夫妇不仅是世界上拥有村上隆作品最多的收藏家之一,也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家。在他们的收藏名单中,包含了方力钧、李松松、林天苗、艾未未、张晓刚、刘小东、曾梵志等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肯特·罗根夫妇

关于当代艺术的“收藏经”,曾经有媒体采访了罗根,问他收藏当代艺术作品最大的诀窍,和挑选艺术品的标准是什么。罗根的回答并不玄学,甚至有些“大白话”。但最本质的道理,往往都是最朴素的经验:“我们最初设立的方针是,我们必须喜欢它,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它们。我们从来没有因为有人说我们应当买而买某幅作品,也从来没有因为投资和预测日后升值来购买作品。”

对于罗根夫妇来说,收藏的不仅仅是艺术品,而是一个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让时代的文化语境成为了他们收藏的依据,“我们总是想收藏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它们大多数由现在的艺术家创作,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他能提示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朱迪思·尼尔森的白兔美术馆

朱迪思·尼尔森

2009 年8月1日晚,位于澳大利亚悉尼的“白兔美术馆”开幕,白兔美术馆的资金来自于“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基金会”,其创始人是正是收藏家朱迪思·尼尔森和她的丈夫克尔·尼尔森。

2006年,在艺术家王智远的帮助下,朱迪思开始系统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她的方法是亲自造访艺术家工作室。她的收藏重点不是已经成名的艺术家作品,而是2000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她对作品本身更感兴趣,而不是艺术家的名气。

位于悉尼的“白兔美术馆”

朱迪思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同时也是一位画家。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让她对艺术品收藏有着颇为独特的标准。

朱迪思说:“与其他藏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只收藏2000年以后创作的作品,因为我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转折点。在2000年之前,很多国外藏家太过于关注和文化大,多收藏与相关的作品。然而,在2000年之后,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似乎偏离了这种倾向,更多地关注与当代中国相关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消费主义。我们的收藏更为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也是我们的收藏与其他那些收藏最大的不同之处。”

“白兔美术馆”内景

根据目前的数据显示,白兔基金会迄今为止总共收藏了大概750名中国艺术家的3000余件作品,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机构。不仅是艺术作品,白兔基金会还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展览画册、专著、文献等研究材料。

白兔美术馆每年会举办两个基于白兔藏品的展览。由于疫情影响,原计划2020年于中国举办的20周年收藏活动还未能如期举办。

朱迪思·尼尔森

皮埃尔·于贝尔“我是个商人”

皮埃尔·于贝尔从来不回避自己的艺术经纪人和画廊老板的商业身份,但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他打趣地说:“在最初的日子里,我并不在画廊里出售作品。那时人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艺术。所以当时我画廊最好的客户就是我自己,我买了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对于如何选择艺术品,皮埃尔庆幸自己拥有辨别艺术价值的天赋。但所谓“天赋”,只不过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皮埃尔说:“我对自己的收藏有独到的见解,因为我能纵观全局地去看待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我到过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非洲。旅行是我的学校,在与艺术家、收藏家、策展人的谈话和交流中,在参观画廊、美术馆的过程中,我都获益匪浅。”

皮埃尔·于贝尔

除了收藏家身份,皮埃尔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更为知名的动作是在2007年设立了“皮埃尔•于贝尔奖”。早在1996年,皮埃尔受张培力邀请前往中国美术学院参加学术论坛时,他就已在会议中提出:“中国的艺术创作应该超越传统媒介,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年轻艺术家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个观点即便在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在皮埃尔看来,虽然自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商人,但买当代艺术品最大的动力是因为喜爱。他认为有些收藏者实为商贩,他们只是把艺术品来回转手的伪收藏者。

皮埃尔·于贝尔收藏的艺术家厉槟源作品《肖像》

“所有的艺术家、收藏家、评论家、艺术遗产继承人和艺术消费者需要明白的是,我们要具备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谁能断言我们今天购买的艺术品再过50或100年后是否还具有同样的艺术价值呢 ? 只有最终在艺术史中留下印迹的作品,才是我们对此所做的贡献。历史将会向我们证明这是一项很有前景但却很难成功的事业。收藏家的最大挑战莫过于选择好的作品。”

皮埃尔的话,也许道出的正是艺术品收藏的本质。

何凯思的一见钟情

199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最重要的当代美术馆Stedelijk Museum为驻留艺术家方力钧举办了个展,在这个展览上,何凯思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当代艺术。他说:“当时的感觉非常惊艳,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视觉符号,和我过去习惯的当代艺术风格完全不一样,可以说这是一见钟情!”展览之后,何凯思收藏了方力钧的作品,这是他收藏的第一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

何凯思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面对面——中荷肖像及室内绘画展”开幕式上讲话,2013

“何凯思”这个中文名字来源于他的荷兰语名字Cees Hendrikse的音译。何凯思的热情不仅限于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家,还涉及到对整个国家、文化和语言的学习。

可以说,何凯思是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欧洲,尤其是荷兰的重要收藏家之一。2008年,何凯思在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的邀请下,策划了《写在墙上: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新现实主义与前卫艺术》大型展览,同时出版了同名著作。

《写在墙上: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新现实主义与前卫艺术》书籍封面及封底

对于“好艺术家”标准,何凯思曾说:“‘好艺术家’对于发生在他们周遭世界的事情有高度兴趣,能够找到新的形式来表达,并且能捕捉到时代的精神。我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灵感,原创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作品的完成度也要能够精确掌控,重复和抄袭对艺术家来说,是最危险的事情。”

写在最后:

收藏当代艺术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同于收藏古代或现代艺术品。虽然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世界,相较这些国外藏家的时代有了更加复杂的语境——更像一个充斥着不同视角和方法的巨大群岛。但来自富有热情的前辈们的经验,对“当代艺术收藏”这一文化系统的完善、发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建立都是宝贵的贡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