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拍卖丨东风与西风留法女艺术家三杰

北京保利拍卖丨东风与西风留法女艺术家三杰

潘玉良

1921年潘玉良肖像

潘玉良是中国第一代留法女艺术家,其早年经历坎坷,后得潘赞化资助于1917年跟随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教授洪野学画。潘玉良于1918年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考得官费赴法留学,先后进了里昂中法大学和国立美专,1923年又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潘玉良的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获得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1929年,潘玉良归国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

1946年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员于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举办展览并合影留念,第二排左三为潘玉良

1950年潘玉良画室聚会,前排右起为苏雪林、方君壁、潘玉良、郭有守

潘玉良(b.1895-1977)《静物桃子》
1944年作 布面油彩 46×55cm
签名:玉良44
说明:
1.附法国沙龙展签及作品交易信件
2.附2003年丹尼尔·马丁(Daniel Martin)个人藏品目录,序号 No.118 为2件潘玉良作品
3.作品于2016年在法国清洁、保养,附工作室清洁保养报告
来源:
1.阿尔伯特·弗拉明(Albert Flament)1947年购于艺术家
2.勒迈格·杜布罗伊(Lemaigre Dubreuil)
3.丹尼尔·马丁(Daniel Martin)
4.亚洲私人收藏

旅欧多年的潘玉良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熏陶,后印象派、野兽派的画风被潘玉良吸收提取,再以东方女性视角的细腻笔法表达。塞尚认为静物绘画并非是描绘生命,而是使之具有生命,《静物桃子》色彩浓郁饱满,洋溢着丰沛盎然的生机,桃子的绒毛纤毫毕现,红中透黄,彷佛刚刚从果树上摘下置于碗中,可见艺术家与自然对话的用心。潘玉良曾说:“一个中国人学西画不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不去创造自己的独特风格,那不是有志于艺术事业的人,更不是有出息的艺术家。” 艺术家在油画作品中结合现代主义的色彩气息与中式意趣,参考中国水墨画技法,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静物桃子》不仅客观表现了桃、瓷碗本身与光影交互而成的色彩,碗外围与桌面、小刀线条粗犷大胆,极富表现力,体现了潘玉良对静物触感的主观认知,形神兼备。

方君璧

1938年方君璧作画于汉口

1912年,年仅十四岁的方君璧赴法留学,1920年成为第一位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中国女学生。1924年,方氏油画《吹笛女》《H小姐的肖像》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这是中国女画家第一次亮相该展。作为第一位入选巴黎最著名绘画沙龙的中国女艺术家,方君璧更是以其作品中舒含蓄典雅的东方意韵得到法国艺术界的瞩目,被巴黎妇女画报称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

方君璧在巴黎美术学院所在班级的全体合影,第二排右六为方君璧

1925年方君璧归国,在广州与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研究绘画,又赴庐山、黄山、杭州西湖等地写生。这个时期方君璧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中的写生法与中国画的笔墨技巧相结合,力求探索出一条中西兼容的道路。
方君璧的油画创作风格自由,用笔洗练流畅,设色清丽雅致。既有西方油画语言中对于光、色、型的精准把握,又能传达出充满文人气息与中国意蕴的绘画路径。由此,方君璧也成为了“油画本土化”这一历史进程中极具开创性的重要代表。

方君璧(1898-1986)《北京香山碧云寺》
1942年作 布面油彩 100×81cm
签名:Fantchunpi 君璧
说明:原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碧云寺位于北京香山东麓,始于元代,从山门到寺顶共六重院落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层层殿堂,依山迭起,布局紧凑。

摄影集《燕京胜迹》所载之北京碧云寺山门与白塔

《北京香山碧云寺》作于1942年,此时正值方君璧油画创作之盛期。描绘山门景致,以略带仰视的视角尽可能地捕捉全景,山门前的阶梯与石桥,后面院中的金刚宝座塔,以及巨大的松树和远山,尽收眼底。画面布局中正开阔、均衡沉稳,但画家通过树木的高低参差与自由穿插又令严谨构图中充溢着灵动的生气。细观之画中建筑物无不刻画精细:山门的灰瓦卷棚顶、拱券门洞、红色墙面,石桥的立柱与装饰,还有远处的金刚宝座塔纹饰清晰。方形的须弥座上可以看到五座密檐式小石塔,塔檐、塔身结构井然,细节均清楚可辨。全画在构图、透视等方面严格遵循了写实绘画的传统,营造出完整、深远的视觉空间,但在色彩的运用上则较为自由与写意,以高纯度的绿、红、白、蓝作为主体色,通过强烈的对比营造出阳光充足、明丽清澈的环境氛围。期间又通过赭黄、淡红、桔红色等中间色的穿插呼应,令画面层次更加丰富与和谐,呈现出一种兼具印象派与中国文人山水画独特意蕴的画面效果。

唐蕴玉

唐蕴玉肖像

同为第一代女艺术家的唐蕴玉与潘玉良并称“双玉”。唐蕴玉生于苏州吴江,早年定居上海。1920年毕业于上海神州女子学校美术科西画专业,师从陈抱一、王济远、关良等名家。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启秀女校。1925年与刘海粟、刘海若等上海美专学生赴杭州西湖旅行写生。1926年,参加上海洋画联合展览会,与刘海粟、李毅士、王济远、倪贻德等共同展出作品。与腾固、潘天寿等一同被江苏省特派赴日考察艺术教育。
1927年唐蕴玉随同柳亚子夫妇东渡日本,在日期间向日本西洋画家石井柏亭、满谷国四郎学习油画,作品曾入选东京美展。

1928年唐蕴玉与石井柏亭妹妹合影

在日本东京唐蕴玉有机会观看大量西方各种画派的作品展,这些与学校所教大为不同,极大地开阔了艺术家的眼界,并促使其计划进一步前往西方实地学习艺术。1930年唐蕴玉启程前往欧洲,开启了法国的留学生活。唐蕴玉非常勤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其作品曾入选法国国家春季沙龙、秋季沙龙和杜而利沙龙。留法时期的作品较日本时期更注重光影与色彩变化,体现了唐蕴玉更为纯熟的笔触运用和对造型的深度理解。

1930年代初唐蕴玉在巴黎

唐蕴玉(1906-1992)《女子肖像》
1930年作 布面油彩 79×64cm
签名:蕴(背面)
出版:
《中国油画研究系列·唐蕴玉》,P50,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说明:
原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唐蕴玉的创作包含着两种印象主义的风格倾向,一方面是以印象主义作为写实创作中的部分手法,对于她留学时期的人物形象加以生动的描绘;另一方面唐蕴玉作品又以印象主义的形式语言为基础,同时又采用了表现主义的部分手法,常以抒情性的景物为创作对象,画风洗练酣畅,并无柔弱娇妩之感。其早期油画便已受到西方印象派之后的绘画影响,虽不是变形、抽象,却也新颖生动,始终保持不似学院派式的写实主义。

本件作品《女子肖像》作于30年代,是唐蕴玉巴黎时期的重要作品,描绘了一位欧洲女子轻靠椅背出神的场景,她姿态慵懒悠闲,衣着朴素简单,右手拿着一本书,似乎刚刚合上书本还在回味书中的文字。画家以印象派的手法作画,用朴实的色块对人物进行直白大方的呈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不同于印象派对颜料不加调和和修饰的使用,画家倾向于用调和过的颜料作画,使得作品整体多了几分灰度,从而体现出女性艺术家特有的含蓄内敛。艺术家只在自己满意的作品上会题上代表自己的“蕴”,本件《女子肖像》画背即有唐蕴玉的签名“蕴”字,可见是唐蕴玉当年的得意之作。观看本作,从女性视野中所流露的宁静祥和、温婉隽秀的东方情致与色形兼备的西方技法融合无间,予以观众最细腻温润的感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