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耶苏拉吉只有他能画出黑暗中的崇高
在法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逝世一周年之际,厉蔚阁纽约空间为其举办了一场跨越艺术家七十年艺术生涯的回顾展“皮耶·苏拉吉:从夜半到迟暮”。
皮耶·苏拉吉是谁?
他是20世纪初现代艺术领域另辟新径的艺术家。在他之前,似乎从未有人对黑与光的探索如此执着;也从未有胆、执着地“忠诚”于黑色,却又超脱黑色。他可以坚定地舍弃具象绘画,用抽象语言奠定战后前卫;也可以竭尽所能地用他独树一帜的“黑色画”,捕捉一切光影的速度,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艺术流派百家争鸣的二十世纪,苏拉吉躬逢其盛。但他更像是一位孤傲的勇士,不留余地得舍弃传统,在颠覆中重生并创造着,将痴迷进行到底。
来自南法小城罗德兹的少年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巴黎 © 2022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 2019年
1919年的寒冬,坐落在法国南部阿韦龙河北岸的小城罗德兹(Rodez),迎来了一个小男孩的诞生。没有人能料想到这里即将孕育日后叱咤法国的战后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彼时与美国行动绘画并行发展的法国塔西抽象派(Tachisme)的领导者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回溯1931年的记忆里,那段位于法国村庄的圣佛依修道院(Abbaye Sainte-Foy de Conques)的修学旅行,让年少的苏拉吉第一次萌生成为艺术家的想法。17岁的少年,曾经站在一座中世纪教堂的穹顶下,环视着圣佛依的一草一木,透过修道院窗户洒向地面的光影暗流涌动、高耸巨大的穹顶投影着光线的变幻莫测。当地博物馆的凯尔特雕塑令他痴迷,这座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教堂更让他的内心蠢蠢欲动,苏拉吉意识到,画家才是他未来的归宿。就像他说的,“我看到光影拥有了生命。”
皮耶‧苏拉吉位于Rue Victor Schoelcher的画室 巴黎,1954年
二战前夕,皮埃尔·苏拉吉带着对学院体制的嗤之以鼻,义无反顾地离开已经录取了他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虽然没有正式注册入学,但他却经常出入蒙彼利埃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 in Montpellier)。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服役后的苏拉吉终于在1946年移居巴黎郊外的库尔布瓦,在这里,苏拉吉成立工作室,开始了以厚重漆黑的笔触为特色的抽象探索。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193.4 × 129.1 cm, 1948–1949》 胡桃木色斑 画布,1948-1949年,© 2022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巴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195 × 130 cm,1953年5月》 油彩 画布,1953年 ©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巴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
一开始,苏拉吉只是把作品简单地取名为“绘画”,简洁凝练地只注明尺寸和创作年份。与德裔旅法艺术家汉斯·哈通(Hans Hartung)、达达主义创始人之一弗朗西斯·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和最早的立体主义领袖之一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的相遇,促使苏拉吉更加坚定了对抽象艺术的偏爱。1947年巴黎超独立者艺术沙龙(Salon des Surindépendants)举办了苏拉吉艺术生涯的首展。超越传统、特立独行的用色让苏拉吉的作品在鲜亮的色彩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尔后的一年,他的创作在德国备受好评,以至于1948年的重要联展“法国抽象绘画”上,苏拉吉的作品接连在德国的七座城市间巡回展览。这是苏拉吉在法国以外的首个展览,也是他备受关注的前奏。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195 × 130 cm,1953年9月10日》 油彩 画布 ©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巴黎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195 × 130 cm, 1956年11月20日》 油彩 画布,1956年 © 2022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巴黎,纽约所罗门·古根海姆博物馆收藏
黑色,似乎总在偏见的裹挟声中夹带着某种危险性。它是警示,象征死亡,代表忧郁。消极而低频的情绪总是与黑色产生或多或少的连接。苏拉吉那些以黑色为主题的早期创作不能被主流接纳,似乎也是意料之内。1946年的秋季沙龙,就曾拒绝过苏拉吉的作品。直到1950年代,苏拉吉的画作在相继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和伦敦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这些顶尖的博物馆展出。他也遇到了纽约学派的重要艺术家,其中就包括日后成为他挚友的马克·罗斯科(Marks Rothko)。
与东方意蕴对话
就在二十世纪初,当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尊荣受到牵制,国际间文化角力的竞争催促着现代艺术版图和格局的改变,大洋彼岸崛起的纽约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位前卫而先锋的艺术家。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195 × 130 cm,1956年12月3日》 油彩 画布,1956年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195 × 130 cm,1961年8月4日》 油彩 画布,1961年
苏拉吉不仅赢得了欧洲的赞誉,他那奠定战后前卫的艺术语言,更让自己成功占据纽约画坛的一席之地。恰好那时作为美国库兹画廊创办人的森姆·库兹(Samuel Kootz)不只将眼光局限于美国抽象艺坛的发展,他更想结识大洋彼岸的艺术家并帮助他们打入美国画坛。正是这样的野心和举措,促成了画廊与苏拉吉的合作。谁都未能料想到,与当时积极将巴黎画家引入美国的库兹画廊的签约,成就的不只是苏拉吉,也成就了日后极富盛名的法籍华裔艺术家赵无极。它将二人推至美国战后艺坛的巅峰,甚至顶尖博物馆的馆藏也一定有他们的名字。
在库兹的推动下,赵无极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最盛行的黄金年代汲取灵感与养分,触发了从“甲骨文时期”到“狂草时期”的风格演变。如果说赵无极的博古是沉迷于甲骨文的钻研,那么苏拉吉对历史的追溯便是执着于拉斯科洞窟壁画中那些迷人的图案与色彩。苏拉吉的早期作品,无一例外展现着他对胡桃木色颜料画出粗粝而坚硬的黑色线条的钟爱。
皮耶·苏拉吉、柯莱特·苏拉吉及赵无极在美国公路之旅途中的考艾岛(夏威夷)1958年 照片:© Fondation Zao Wou-Ki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202 × 143 cm,1967年9月21日》 油彩 画布,1967年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胡桃木纸本 75.5 × 54.5 cm,1999年》 胡桃木染色剂 纸本 裱于画布 ©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巴黎
苏拉吉与东方的渊源贯穿了他的一生。在那段旅法华人艺术家大量涌入巴黎的时期,苏拉吉与赵无极的相识,开启的不只有一段惺惺相惜的友谊,更是一段艺坛佳话。1950年代同获在巴黎作为抽象艺术领军的法兰西画廊的代理,让志同道合的两人对历史的追寻再次深入到极致。他们彼此承担着普世价值的推广,将原始艺术引入创作。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162 × 139 cm,1961年7月9日》 油彩 画布,1961年
将远古文明融入现代艺术的抽象精神,从苏拉吉的绘画便能窥见一二。在《绘画162×139cm,1961年7月9日》中,苏拉吉重现了蓝色与黑色,那是在阴影中创作的远古画家笔下的色彩。颜料在苏拉吉的手中被游刃有余地运用着,他塑造的物质和光线,重现了那个从黑暗中徐徐走向观者的七万年前的原始世界。
对远古文明孜孜不倦的溯源、与代表东方文化的赵无极之间的交情甚笃,一切命运般的决定和相遇都在悄然间引发苏拉吉的变化。或许正如他所说,“我把不同线条组成巨大形状,引起观者注目。有一天我更从自己的画作联想到汉字结构。”
色彩斑斓稍纵即逝
黑色却能永恒
我们无法定义黑色到底属于什么颜色。对苏拉吉而言,黑色却是他的偏爱;六岁时的黑色涂鸦,注定了这样的执着和疯狂是一发便不可收拾的坚持。
厉蔚阁纽约「皮耶·苏拉吉:从夜半到迟暮」展览现场 纽约,2023年
1966年,苏拉吉开始尝试以“自由浮动”的方法来展示作品。通过让画作处于无框架的悬挂状态,消解了空间对观看角度的局限,它试图邀请观众在展馆内全方位地围绕着作品鉴赏。画布、颜料和艺术工具的结合在这样的自由状态下,无不强调着艺术家作为作者的身份和在场。当光线游走在画布与颜料接触产生的间隙中时,那些细微的视觉变化即使在未知的黑色笔触中,也依然创造着光与影的流动。
厉蔚阁纽约「皮耶·苏拉吉:从夜半到迟暮」展览现场纽约,2023年
他曾追忆说,“人类最初在黑暗的洞穴中绘画。他们本身可以用白色石头来绘画。不过,他们特意选用黑色石头。背后原因我们难以理解,但此事带来的影响变得广泛,造作了用黑色来绘画的常态。这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发现!”
起初,苏拉吉在创作中更多参考塞尚、梵高等等后印象主义大师的作品。鲜亮丰富的色彩运用促使苏拉吉发掘颜料和光线之间的关系。色彩斑斓的时刻引人注目,但它却也是短暂的;而纯黑的画布是苏拉吉职业生涯的基调。1960年代起,苏拉吉的创作宗旨便是要扩大对“黑色”的领悟。终其一生,他想鼓励观众用黑色颜料审视个人对黑色的偏见。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254 × 181 cm,2008年4月13日》 丙烯 画布 三部分 ©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巴黎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202 × 143 cm,2019年4月5日》 丙烯 画布 ©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巴黎
恰巧,1979年的一次偶然事件中,当黑色颜料意外地覆盖了整个画布,灵光乍现般的启示激发了苏拉吉超越黑色可能性的一切尝试;苏拉吉在画布抹上多层油彩,通过使用包括刷子、滚筒和刮刀在内的自制工具,以及勺子和橡胶碎片等物品,将焦油般的画面处理成皱纹和平面。那一瞬,因纹理和光线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深邃效果而闻名的Outrenoir(超越黑色,又见译为“黑出晦冥”)就此成为了苏拉吉独创的绘画语汇,也造就了苏拉吉从1990年起以单色为主的一系列画作。虽然只是迈出了试验的一步,但对于苏拉吉而言,俯瞰这一抹抹纯黑的颜料,却带出了万丈光芒。
此后,苏拉吉依旧步履不停,他将注意力由表面的纹理变化逐渐转移到光泽感和哑光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黑色在光谱中的密度和硬度。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227 × 306 cm,2009年3月2日》 丙烯 画布 ©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巴黎
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s) 《绘画 71 × 81 cm,2011年7月13日》 丙烯 画布 ©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ADAGP,巴黎
正如苏拉吉在2005年采访时所言:“光明之前,世界和事物都处于最完全的朦胧之中。随着光,颜色诞生了。黑色先于它们。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前世今生,在出生前,在见天日之前。这些起源的观念深埋在我们内心深处。”
佳士得巴黎战后及当代艺术部晚拍主管Paul Nyzam曾这样评价这位将黑色进行到底的艺术家:“苏拉吉从未将自己当成抽象表现主义的一员。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其画作中充盈的并非存在主义的。他是一位将颜料作为通用而绝对的创作语言的艺术家。”
“首位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做展览的艺术家”、“继毕加索和夏加尔之后世界上第三位在世时其作品进入卢浮宫的艺术家”、“世界范围内300多座美术馆均有收藏”......一切殊荣在苏拉吉创造的艺术史篇章面前,都不足为奇。
“我看到光影拥有了生命”像是执念,又像是某种使命的达成。苏拉吉在自己一生的画作中,不断重现着黑色的权威、重量和激进。在光与影的交错中,或许只有他可以用黑色续写着崇高。
图片致谢:厉蔚阁及各美术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