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交织的轨迹与生活艺术的感悟在清华艺博展开引人深思的人物场景
在德国联邦外交部、德国驻华大使馆的积极支持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德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以及维斯滕罗特基金会合作特别策划了“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这次展览。为了纪念中德建交50周年,这场特展引人入胜地展示了战后时期至1989年间,两岸三地(东西柏林)的设计师们如何将他们的心血和创意融入到生活和艺术之中。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他强调:“本次展览不仅是国际博物院专业领域资源共享与多元文化整合的盛事,也是中德两国在人文交流互鉴方面增添新范例。”他希望通过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为观众呈现一段重要历史,并为中国的设计理论、实践与教育提供参考。
而来自西方的大使傅融也发表了感言,她表示:“我们想借此机会为中国观众打开一个小窗口,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但由於防疫限制,这个项目直到现在才得以实施。她还提到了二战后的特殊历史,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深远意义。
除了这些重要人物之外,还有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館长马特奥·克里斯和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館長托马斯·A·盖斯勒分别通过视频致辞,他们共同分享了对这次合作的看法,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新的叙事、新发现等期待。
此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管杭间作为学术主持者,也在开幕式上做出了精彩演讲。他谈及了近代中国受过影响的事实,并希望这个展览能成为一种案例研究,以促进双方之间更多交流。在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于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思考。
最后,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岩宣布展览正式开幕,他赞扬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并承诺将继续支持这种文化交流活动。随后,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研讨会开始,其中包括来自美术界、设计界十位专家学者的讨论,而连冕和林家阳则以线上的方式参与其中。这场研讨会旨在探索那些关于战后时期至1990年的诸多问题,如女性在当时文化中的角色变化,以及材料科技创新等主题。
整个展览涵盖300余组件,从迪特·拉姆斯到鲁尔夫·霍恩,再到哈勒艺术学院等机构作品,都让参观者能够体验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它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穿越回去,与那个年代内心独白般的情感相遇。而最终,它也是对我们今日世界的一个启示,让我们思考如何用我们的日常来塑造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