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唯辛艺术热点之我素描初见犹如晨曦中绽放的第一缕阳光
在七十年代初中期,我有幸在乌鲁木齐的一所普通中学里,与几个热爱绘画的同学们一同学习。在那时,学校购买了一批石膏模型,这是我们美术小组的宝贵财富。我们的老师李大用先生带领我们,用专业的方法来学习绘画。我很幸运,也很努力,从内地运来的石膏模型周围,我们每天晚上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功学习。
那个时代,能够在边城这样的地方学画,实在是不寻常。我的学校买了那么多石膏模型,这得益于来自天津支边青年教师李大用的贡献。他先生在天津时,也是以这种方式教授学生的。由于我们的教学方法如此专业,不仅我自己考上了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还有其他同学也成功进入了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班。
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如果没有第五中学这份特殊的教育环境,如果没有那些石膏模型,我可能就不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我狂热地喜欢绘画,但因为缺乏基本训练,我可能只是个平庸的小说家。但我并没有为此付费,只有一次母亲让我送给老师一斤菜油作为礼物,那时候粮油都是按人头定量分配的,所以这是一份难得的心意。
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收取任何学生学费,这也是对恩师的一种回报。我记得1975年年底,我们还没从混乱中苏醒,上大学需要通过社员推荐,而我们却被无限希望填充,没有升学压力,因此很多少年都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了练习绘画中。
我经常会看到街头三五成群背着画夹、速写本的小伙子,他们去车站和小旅店描绘乡下来的维族农民头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素描世界,当时我已经开始做速写,一上手就能掌握大关系,所以当我开始做石膏素描时,就很顺手了。
说到用功,那时候经常要熬夜才能完成作业,就只能穿着衣物睡在课桌上。我的速写作品数量繁多,而且质量也非常出色。而最近,在家乡地下室发现了一些早年的习作,其中一幅是我第一幅长时间制作的大作,是一个石膏嘴唇,它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大约20小时才完成,现在看起来线条幼稚,但形体和灰白黑色的处理还是比较准确,有些微妙转折处也交代得清楚,即使后来成了“老画家”,看到这些初心依旧感动,因为只有真正懂艺术的人才能理解那些细节之中的深意。在后续作品中,我一直强调营造灰面的过渡,而这一点,在最初素描里竟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却又不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