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体美术水泡旧字画的复活奇迹
在1968年的一场洪灾中,广西南宁遭受了严重的水害,导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受到了影响。数百幅古代字画和线装书籍被迫长时间地暴露在水中,最终导致这些珍贵文物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由于当时处理不及时,这批文物直到几年后才得以恢复正常状态,但那段时间的损耗已经无法挽回。
这些字画原本是脆弱而精致的艺术品,但经过长期浸泡,它们变得粘连、破损、板结和霉变。这使得许多原本完美无瑕的作品现在都呈现出难以展开的“纸浆棒”状态。而且,由于纸质失去了原有的柔韧性,即便轻轻一碰,也可能造成画面碎裂或剥落。
修复这批字画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寻求有效方法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将那些粘连在一起的作品分离出来。为了减少破损,我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手法:隔水蒸煮。我使用温和的蒸汽来软化纸张,使其变得易于处理,同时避免过度吸收水分,从而防止进一步破坏。
然而,在接下来的修复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另一个问题:一些卷轴式作品中的画心与背纸之间出现了脱离。此外,一些画作上的残片甚至粘附在背面的错误位置上,这导致整个图像被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的画心,而另一部分则与背面相连接。
传统方法通常包括将这些残片从背面揭取并重新拼接到正确位置。但这种方法既费时又容易引起误伤,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更为精细和高效的手段。通过反复实验,我最终采用了一种创新技术:
首先,将卷轴置于透明薄膜上,并铺设第二层薄膜,以保护表面的残片。此时,要小心翼翼地确保没有移动,因为每个残片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当揭去第一层薄膜后,只需调整第二层薄膜即可完成拼接工作。
这种新颖技巧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几乎消除了手动操作带来的风险。在完成拼接后,我们再次检查是否还有剩余底座,然后可以安全地展示或存放这些珍贵作品。
尽管我馆位于边陲地区,信息流通有限,但我们仍然尝试寻找更多关于此类问题解决方案。不过,在探索其他解决办法时,大多数专家仍坚持传统手法——通过切割、剥除和重新组合。但这样的做法虽然能达到完美无瑕,却留下不可磨灭的地刀痕迹,这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因此,无论是在提升文物修复技术还是分享经验交流方面,都应不断进步。我希望我的实践能够激发同行对这一领域深入探究之兴趣,并期待来自各界专家的宝贵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