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展览预告 周向林个展
艺术家:周向林 Artist: Zhou Xianglin
策展人:杜曦云 Curator: Du Xiyun
主办单位:桥艺术空间 Organizer: Art Bridge Gallery
开幕时间:2023年03月04日 下午3:00 Opening: Mar. 4, 2023 at 3:00 p.m.
展览时间:2023年03月04日-2023年03月27日 Exhibition Date: Mar. 4, 2023-Mar. 27, 2023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D09-1 Venue: D09-1 No.4,798Art Zone Jiuxianqiao Road,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
媒体支持:艺术中国/凤凰新闻/在艺/Hi 艺术/艺厘米 Media Support:
art.china.cn / ifeng.com / zaiart / hiart space / artcm
心理投射物理——周向林画中的机器 文/杜曦云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为“可见世界”,后者为“可知世界”。可见世界里,无论外科大夫做多少例开颅手术,都看不到“思想”。但另一方面,万事万物都有其特征、属性、秩序等,尤其是形形色色的机械体现着制造者的“理念”,更容易被他人发现和理解。
视觉艺术家的职业使然,周向林更偏重事物的“视觉”方面,从“美育”的角度感受和想象其中之“理念”,用视觉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的作品乍看是科学气质的,但细看则是艺术气质的;乍看是在表达物理,但细看是在表达心理;乍看侧重于实用层面,但细看则侧重于象征层面。冷静的思辨与炽热的情绪融汇于照相写实般的手法中,为观众提供了深邃而丰富的人生经历空间。
《红色机器·昨天今天》No.1 Red Machine · Yesterday Today No.1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85x120cm 2022年
越逼真的绘画越是幻术:“亦真亦幻、忽真忽幻。”手艺娴熟却不动声色的周向林,如同冷面魔术师般,在二维平面上调动物料、施展手段,把握尺度,将观者引入他的视觉力场中。艺术人终身纠缠形式与内容(或曰美学与观念、能指与所指……)关系中孰先孰后、孰为本体……但从观看习惯来回想,大多数观者往往先被形式吸引,然后才可能反复品咂被形式化内容。
越了解历史和现代文明的人,更会感受到周向林作品所牵动的史料和观念。但艺术有其自身规律和尊严,并非历史学或社会学图解。尤其经过了现代主义阶段后。“为美育而美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表现形式。而且,不管出于意愿还是无意,对单一物品价值赋予,其必将推广整个文化共同体价值体系。在特定情境下,对此往往浑然不觉,以为属于文化范畴内价值是物自然属性直到时过境迁对比时才恍然察悟。
《红色机器·昨天今天》No.8 Red Machine · Yesterday Today No.8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85x120cm
细腻地描绘东方红号拖拉机时,将背景对象标本化保留各种痕迹供人穿行过去现在之间。当今社会,这些具有实用功能汽车曾被赋予相当重要文化价值。当它们模型放大到原车尺寸,用照相写实方法再现时,它们三维原车、二维图像之间透叠出丰富意味。不仅如此,这些模型披上密集光斑散发梦幻气息超出了物理的心理意味更加深长了。
人的确是文化动物,而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寻找故事背后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会把一个简单的事物转变成复杂故事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因为看到某件东西就联想到其他许多事情。这是一个关于如何通过我们的记忆去创造意义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正好也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基因工程•Ⅱ》 Genetic Engineering·Ⅱ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95x195cm
1995年
这样的奇特效果源自他对各种因素微妙处理。他处理后的很多方面,被调换,无情之物有情了,实用之处变成象征之处科学功能转为了美学功能。这在科学角度是不合理然而在藝術角度則合乎情理,是心靈投射於物理後長出的藝術效應。在基因工程與紅色機器昨天今天這兩個系列作品中,這種調換體現得更為明顯。
今天我們生活在21世紀,有著豐富經驗見識的人類對於何以仍專注於「紅色機器」抱持疑問。「你不知道那是一個新的事物。你不知道那是一個‘什麼’樣的事它要等到差不多十年的時間才會成為新的,因為那時候它才會顯得新。」(安迪·沃霍爾哲學)
享壽59歲的小波普教皇小波普啟示錄激發青春生命對全新未知事物充滿期待。在我們之前世代早已有的話語:「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哪知,在我們以前世代早已有了。」(聖經傳道書)從古老文明軸心流傳至今告訴我們,即便歷經成千上萬個昨天,我們走過今日的人,也能體會到變與不變。我們通過觀賞並思考這些畫作來尋求答案,並且這裡存在一個自由——觀者的自由來探索與感受這些創作帶來的心靈體驗。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理解,並將自己的視角轉嫁給畫作。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沉浸進其中,也可以選擇保持距離。我們可以尋求智慧,也許找到答案,或許僅僅是一種假設。但最終,這一切都是由我個人決定。此刻,我站在當下的時間點,看待那些永恒不變又隨時更新的小工具,它們似乎總是在提醒我,一切始終如一,只是我自己需要重新詮釋它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