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用无数衣服照片心跳来祭献历史来召唤回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18年4月25日至7月8日举办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忆所"。
波尔坦斯基先生在开幕式上讲话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出生于1944年,是欧洲二战后重要艺术家,对欧洲乃至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2011年为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艺术家。在波尔坦斯基看来,每一个人的记忆虽微不足道却饱含真实独特的价值,他经常选取日常物件作为主要创作材料以试图建立一座人类档案馆。
国内媒体参加策展人导览
本次展览将借助装置、影像、声音、影子剧场,引发参观者从视觉、听觉到心理的情感联系,对个体在日常和历史事件中不可预测的际遇进行追问。展厅中将出现的近十吨衣服、上百个婴儿和老人的面部照片以及回响着的成千上万人的心跳频率,都是承载个人生活经验和群体历史的一方"忆所"。
《心之档案》2008,心跳采集室,《档案》展览现场,马加辛三号美术馆,瑞典斯德哥尔摩,2008年
这个对艺术家本人来说带有"回顾"意味的展览,不仅将展出艺术家历年代表之作,还将展现艺术家为PSA高达165米的烟囱特别创作的新委任作品。特别项目《心之档案》邀请观众参与,刻录下自己的心跳之声。
人/无人——近十吨衣服指代人的缺席
"我的作品多包含'人'的元素——成百上千的瑞士人民和波兰婴孩、成吨的衣物。我始终认为,不论是一张人物相片、一件穿过的衣服,还是一次心跳、一具尸体,都代表着一种缺席"。
——波尔坦斯基
个人的记忆总是转瞬即逝,艺术家试图归档人类回忆的尝试宣告着一种悖论式的悲哀,正如衣服本身实则展示的是衣服所有者的消失和缺席。作品《无人》(Personnes)最早在2010年巴黎大皇宫Monumenta展览上亮相,之后在纽约、米兰和日本曾进行在地性的"重演"。此次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1200平方米的空间将被近十吨衣服占据,高达15米的起重机钩爪悬挂在衣物堆砌而成的山峰之上,重复抓起、抛下衣服的动作。这些废旧衣服象征了"人类"的肉身,而这台起重机则寓言上帝之手以及不可预知的命运。偌大的展厅中回响着嘈杂而单调的机械声,倾入每个人的耳膜;散落在一楼侧厅的衣物遮蔽整个地面,特别设置的人行通道邀请观众穿梭其间,仿佛行走进对逝去者的回忆通道中。
《无人》,“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无人》,“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无人》译自法语Personnes,这一单词在法语中有"人们"(persons)和"无人"(nobody)的双重含义,而此处艺术家运用这个双关词强调了衣物所指代的"人们"最终幻化为"无人"的境况,命运的遴选机制凌驾于每一个体之上。正如策展人让-于贝尔·马尔丹所说:"命运起重机倾倒的那些无人认领的衣服,实际上属于每一个人,时尚和色彩的差异在此变得微不足道。人类的痕迹是如此可笑地相似,没有谁能幸免于终会消亡的命运以及茫茫的未知性。"
心之档案——用心跳记录生命的频率
波尔坦斯基曾将自己描述为"悲伤的极简主义者",他钟情于选择形式简洁而内含丰富情感的日常物件作为创作材料,并赋予其史诗般的普世价值。从2005年开始,出于对自己即将走向死亡的恐惧,他开始将跳动的心跳声作为创作媒介。始于一次偶然的尝试,他录下自己的心跳声音。"每一个人的心跳声都是最为独特却又是最为虚弱的,随时与死亡一同终结",受感于心跳声和个体生命之间强烈的象征性联结,他决定开始搜集不同人的心跳声。
心跳档案馆,日本丰岛,2010年
2005年以来,他在全球各地开展《心之档案》项目,并立下一个乌托邦式的目标——希望可以收集到全世界所有的心跳声。至今,波尔坦斯基已经采集了逾12万人的心跳声,保存在他创建于日本丰岛的心跳档案馆。通过这一持续进行的项目,这座小岛用声音记录着生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痕迹。而多年后,不同地域、肤色、文化的人都会将这一遥远的文献库作为旅途的目的地,来此聆听亲人的心跳,这一行为本身也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人》,”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无人》,“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此次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忆所"将通过《心》(Cœur,2018)和《心之档案》(Les Archives du C?ur,2005-)两部作品呈现波尔坦斯基这一以心跳为对象的艺术实践。在实地考察后,波尔坦斯基选择在PSA的非常规展示空间——烟囱内呈现自己的心跳,同时一枚电灯泡将在这一工业时代的巨大遗址中悬挂,并和通过声音无限放大的心跳声同频闪烁。《心之档案》作品则在PSA二楼展厅内特别设置了一间心跳采集工作室,观众可将自己的心跳声刻录保存,或赠与希望永久与之连接生命频率的亲友。
忆所——始于童年,走向死亡
波尔坦斯基的作品通常带着自传色彩,他的童年回忆总是不自觉地投射在他的创作中。他于1944年出生于二战末期的巴黎,他的父亲是一位改信教的犹太人,为了躲避被人揭发,常年藏身于家中的地下室,这一略显荒诞而悲凉的童年经历成为了他一生的印记。波尔坦斯基曾表示"战争和犹太人身份对我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这也使得他从创作伊始就表现出对死亡的关注以及对于人类命运之偶然性这一话题的思考。
《机遇·命运之轮》,“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人类从诞生之初就彰显着命运的选择,个体难逃群体历史的牵制,死亡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必然性更在于它的不可预知。存在和消逝之间,如何保存记忆记录个体成为艺术家思考的原点。然而波尔坦斯基反复强调自己并非学者型的艺术家,他更希望不懂当代艺术的人也能走进他的作品触发共鸣的情感。
《人类》,“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波尔坦斯基曾说:"我相信即便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相同的疑惑。"展览"忆所",期待以普世性的艺术语言与中国观众一同超越文化的边界,从一段心跳、一件衣服、一枚灯泡、一张相片为起点叩问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处境。正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打开封存的记忆犹如让沉睡已久的黑体重新开始热力运动,这些被唤醒的黑体辐射将改变一个场所的性质。死亡,童话,死亡童话;回忆,影子,他人的自传,都是波尔坦斯基式的表达元素,它们并非为了重现历史的残酷抑或命运弄人,而是与历史,这个机会主义者下围棋。人类留下的不过是碎片化的图像和咒语,我们每天都在讲述着别人的故事。波尔坦斯基在电厂的这次展览将是一场萨满的招魂仪式。"
《心》,“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秘语》,“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圣地·智利》,“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到达》,“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纪念碑系列》,“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影·天使》,“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波尔坦斯基小传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的出生与童年恰逢二战末期和巴黎解放,而对这一动荡时期的耳濡目染也在其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在13岁便早早辍学后,波尔坦斯基便开始提笔创作大型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并于1968年连同题为《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不可能的一生》(The Impossible Life of Christian Boltanski,1968)的首部电影作品与公众正式见面。这部电影也开启了其持续至1974年的高产创作时期。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在制作小型泥球,1969年
波尔坦斯基的绘画作品最早于1971年在美国纽约索纳班画廊(Sonnabend Gallery)对外展出,并于次年登陆德国卡塞尔文献展。1987年起,波尔坦斯基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大型个展,并在九十年代继续于欧洲多个博物馆进行巡展。
《影·剧场》(1986年),帕尔马·马略卡展览现场,2015年
随着艺术生涯的不断推进,波尔坦斯基愈发在其作品中关注光影技巧的运用,并创作了代表性作品《纪念碑》(Monument)和《遗留物》(Reserve)系列。当时间跨入二十一世纪早期,其注意力开始转向超大艺术装置,并同时参与到各种音乐表演的创作之中。这样的经历也影响到了波尔坦斯基之后的装置作品,其所运用的声音及动态影像让他的创作视野变得更加精巧复杂。
《无人》,Monumenta 2010展览现场,大皇宫,法国巴黎,2010年
近年来,波尔坦斯基创作了一系列大型装置作品,如巴黎大皇宫Monumenta项目《无人》(Personnes,2010)、2010年于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展出的《无人之境》(No Man's Land,2010)、以及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的《机遇·命运之轮》(Chance-The Wheel of Fortune,2011)等。除了此类短期作品之外,波尔坦斯基亦经常参与各种持续终身的项目,如坐落于日本丰岛的《心跳档案馆》(Les Archives du C?ur,2005-)以及位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人生》(La Vie de C. B. ,2010-)。
展览《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现场,移民酒店博物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2012年
除了艺术创作,波尔坦斯基曾经把大部分时间投身艺术教育事业,曾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教授,并先后出版了百余本艺术著作。
关于策展人
让-于贝尔·马尔丹Jean-Hubert Martin
1944年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
1969年,让-于贝尔·马尔丹在巴黎初识了同为25岁的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1971年至1982年间,担任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策展人,1977年担任蓬皮杜中心担任展览项目负责人。1982年至1985年担任瑞士伯尔尼美术馆(Kunsthalle Bern)馆长期间,马尔丹组织策划了俄罗斯当代艺术家伊利亚·卡巴科夫的首次个人展览,而此间同卡巴科夫夫妇所建立的深厚友谊也促成了其再次为后者于2015年在巴黎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大型装置艺术展《理想之城》(Dream City)担任策展人。
1987年至1990年担任蓬皮杜中心旗下国立现代艺术图书馆馆长期间,马尔丹策划了展览"大地魔术师"(Magiciens de la Terre,1989),首次将西方尚未熟知的非洲、亚洲及大洋洲艺术家的作品与西方先锋艺术创作聚于同一视野下。
目前,马尔丹正为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筹备跨历史跨文化大展《那些偷走伟大思想的古人》(The Ancients Stole All Our Great Ideas)。
关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简称PSA)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主场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是"城市未来馆"。它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其粗砺不羁的工业建筑风格给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作可能。
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不断自我更新,不断让自身处于进行时是这所博物馆的生命之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努力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当代文化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消除艺术与生活的藩篱;促进不同文化艺术门类之间的合作和知识生产。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忆所
展期:2018年4月25日-7月8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楼、2楼及烟囱展厅
地址:上海市花园港路200号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票价:60元(PSA同期两展联票80元)
该展览也是法国驻华大使馆主办、法国对外文化教育局和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支持的2018年"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