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中艺术教育专业的传统文化价值得以保留与发扬我们可以通过物品来体现这一点比如古筝这种传统乐
在安徽的春天,粉墙黛瓦间,古筝声悠扬;福建的初夏,草绿莺飞,茶香四溢。5月21日至28日,一支由全国政协卢展工带队的调研团队,在王全书、常荣军等人陪同下,对“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深入探索。这一主题专题调研覆盖了安徽省泾县查济古建筑群、黟县宏村古民居、歙县雄村,以及福建省武夷山下的梅村、三明市泰宁县等地。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格局发生变化,面临挑战的是那些历史记忆丰富的传统文化。那么,在新型城镇化中,我们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遗产?面临哪些问题?应如何因地制宜地保护与传承?这次调研旨在调查情况,并寻找答案。
在皖南古建筑村落,每走几步,便可见到年轻画家或艺术爱好者专注描绘眼前的粉墙黛瓦。这里已成为书画家的写生基地,不仅保留了完整的古村落遗存,也体现了当代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坚守。在安徽省,有25005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致力于文物和古村镇保护工作。
两省均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规划先行轨道。在安徽,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在福建,以“彰显特色”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通过建立从省域到村庄五级规划体系,使得两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地方政府在做出规划前需先弄清楚什么应该被保护,这样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计划。
对于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需要有所区分:以文物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由于近年来价值提升,被更好地保护;而非物质文化,如地方戏曲舞蹈,更依赖于活态传承,是农业文明的一部分,在城镇化中多遭遇危机。这一点须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非遗人的支持是关键,因为他们如民间艺人若无外援,无力生存。在歙县雄村,一场“跳钟馗”傩舞吸引委员们关注,这种表演由当地义工组成,并得到政府支持,只有让非物质遗产“活”下来才能成功继承下去。
对于从业者,即熟知其道的人们,他们对未来发展持重要影响。如果这些专业人员能够坚守底线,让喜欢原汁原味的人看到或听到,那么人们就不会失去自己的根源。此时提出牢固确定留住乡土的心理状态,以及细化举措发动社会参与度,加速推进法律法规制定等建议变得尤为迫切。
2013年,福建及安徽地区已经进入60.8%和47.9%的人口参加城镇化阶段。而且,“重经济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出现,为何要处理好利用与保存之间关系呢?例如,在三兄弟家族茶厂,他们将5000万罐茶叶封存30年用于慈善事业,将时间地点制作人编号及温度二维码记录下,而不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从而展示了一种新的利用方式值得借鉴之处。
然而,还有一些非生产性文化,如 古老的小屋,它们虽然具有价值,但难以实现转变生活环境同时保持原始风貌这一矛盾困境。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如果能恰当处理关系,则相互补充否则可能导致冲突,因此建议考虑四方面标准:一是在载体本身基础上进行改造;二是在周边环境整治完善后再开始项目;三是在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实施项目;四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实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