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中国艺术新闻网深度报道古玩市场热点动态

北京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中国艺术新闻网深度报道古玩市场热点动态

我在位于北京的RE睿·国际创忆馆体验了展示兵马俑影像信息的VR设备。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拍摄了一张照片,显示了一位白衣仙人“石额公”缓步走出古雅木门,引得观众凝神观望。这是由宣南文化博物馆首次推出的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

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长椿寺内。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皇家敕建庙宇,明末清初有“京师首刹”之称,盛极一时。2019年以来,长椿寺第二次大规模文物修缮工作启动,对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进行改陈升级。

如今,焕然一新的宣南文化博物馆再度对外开放。在展陈设计上,博物馆以“沉浸式”体验为导向,巧用数字化技术,率先探索出沉浸式戏剧导览的全新展陈活化路径,将文物古建保护、展 陈艺术效果与人性化观展体验统一起来。

随后,我跟随“石额公”的脚步进入了“斯文在兹”展厅。一曲《定军山》,随即在耳畔响起。一旁的“风雅存”迷你戏台里,上演昆曲《长生殿》。光影打在透明面板上,与伶人的身影交相辉映,使我仿佛穿越回到了人文荟萃的宣南宝地,一边欣赏幻影成像技术,一边感受历史与现代之间融合的情景。

观看完导览剧后,我对宣南历史和魅力有了更深入了解,就像是亲身体会公祭杨椒山、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一样。我还听到居民张骜说,他住了几十年的附近,这次他第一次真正理解这些地方意味着什么。

北京拥有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7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珍贵的地标,如同颗颗明珠,是连接城市千年历史脉络的一部分。而作为重要的人们活动场所,如庆云寺这样的建筑,它们不仅承载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它们将成为我们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太液之滨,一座名为金石博物馆的地方终于开启了它的大门。这座金石博物館依托民间收藏家的藏品支持,并且提供匠人工坊、书斋、非遗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空间,让民间藏家参与到展示和保存珍贵文献和艺术品中来,而这正是齐玫研究员倡议推动的一个项目,她致力于让民间收藏家能够把他们珍视的事迹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使得传统知识能被更新并广泛传播。她认为这是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桥梁,让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同时也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期望。

西城区通过腾退项目,将52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至34处,不仅让大量文物得到恢复,也带动了一批曾经冷僻的地方重新焕发活力。此举不仅提升了整个区域的人气,还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便利服务。此外,每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声音,那些声音被记录下来,在乡情村史馆中形成一个又一个故事,以此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环境,并增强我们对于这个国家深层次认同感。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有215家备案博物 馆,以及561家具有部分功能但尚未达到备案条件的小型场所,这些都是北京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的见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看到每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新的尝试,以及每一次新的成就,因为它们都将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美丽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