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裱艺术化弥补教育不足的建议
李振明每当有客人步入他的画廊,欣赏他精心装裱的字画,他总是会先向他们讲述装裱艺术的历史和工艺。对于他来说,装裱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门悠久传承的艺术。在他的看法中,每位把字画带到他这里的人都对那幅字画怀有深情,“没有特别的情感,不会这么郑重其事地让你去做。”李振明认为,无论是名家字画还是业余爱好者的作品,只要是让他负责,那么他都会双手捏着两边,将它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特点,为顾客详细说明如何装裱,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现在机器化的装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与之相比,传统的手工装裱虽然耗时更长,但李振明坚信手工能赋予一幅作品独有的感觉。“那种装裱师根据不同作品所做的 装饰,是为一幅作品增添上一些人情味。”记得有一次,一位顾客找到了她十年前由李振明帮她打包的一个老旧画作,说是在收拾家具时偶然发现,让她回忆起了很多往事,感到非常温馨。另一方面,她还带来几张以前的绘作希望能重新打包留存。这就是手工打包的一大好处,可以保存更久,让人回味无穷,而机器打包后就无法更换。
从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参与了21年的传统打包工作。他认为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对这门技艺越发钦佩。“一般的书法还看不出来,但你要真想把一件名家的书法给打好,你没点书法底子可行。”在他的理解中,要正确地进行书法打包首先需要对这件艺术品进行了解,如颜色、阴影以及作者意图,还需与作者交流,看看对方有什么想法,“只有理解了作品才能在放置后更好地表现出艺术价值。”
关于这个行业之间差异也体现在这里:“没有规定必须懂得书法或与作者交流,只要能够将书稿整齐如棉软平如镜面即可。”因为享受跟作者交流的心态,他才购买了许多有关文学及绘制相关知识专著,以便学习和深化这一领域。他说,每次和朋友一起观看刚完好的新纸张,都互相品评,这是一个极为愉快的事物。
对于旧纸张重新打包,这是一项极其耗时且劳动密集型工作。如果文字破损严重的话,就可能需要花费几个小时慢慢修补并再次封面。自从结识了一些知名美术家的合作伙伴以来,比如国家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成员梁岩等人的交往,使得他的视野更加广阔,也加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不断接触不同的名作,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逐渐培养出了鉴别古代文物的一定的能力,并且能够提供专业建议。
“古迹重复,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句话用以形容对古典文献进行修复后的结果:如果修复成功,可以使遗失文本恢复光鲜;如果失败,则可能加速其消亡。在这些经历中,李振明展示了一种高超技巧,即在旧文本被破坏的情况下,用新的材料填补缺陷,同时保持原有的外观,使之看起来未曾发生过任何损害。
尽管如此,由于时代变迁,现在人们对于文化品质追求日益提高,因此市场需求也随之增加。当有人拿着拓片来寻找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帮助他们保留历史记录时,他们常常选择那些既懂得技术又尊重文化的人士。而这样的机会,对于像我这样的小人物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让我学会了珍惜每一次挑战,每一次成功,以及每一种成就。我希望能够继续将我的技艺传授给后辈,以确保这一千年悠久的手工业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