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分类绘制当代中国画新篇章
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艺术教育分类—绘制新篇章
传统中国画已步入穷途末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即将消亡。相反,中国画正处在一个危机与新生的转折点。现代中国画家面临的苦恼、困惑和深思,反映了历史演变的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接受挑战是对当代中国画家的严峻考验。
传统中国画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根植于一个封闭社会中,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纲常为基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历时二千多年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稳定性,对艺术发展造成了重大限制。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看,中国画从形成、发展到没落,其基本过程保持着与社会平衡的进程,没有出现突变与飞跃。
早期至后期文人画,在绘画形式上的演变,就是逐渐淘汰那些单纯以造型为主的点、线、色、墨,而赋予这些形式符号本身以抽象审美意义。随着技术手段达到最高水平,同时成为僵硬的抽象形式,这使得绘师放弃了在观念上的开拓,而用千篇一律技艺去追求意境——这是后期保守性的因素。
当然,不仅是传统保守因素,也有理论薄弱影响。由于理论缺乏指导实践,大量冗长和重复的事项遮盖了一些精华部分,“六法”成了最高司法官,但未能提供对实践辩证认识,并没有对其作出大的修正。
然而,我们必须舍弃旧理论体系和僵化认识,强调现代绘图观念问题。这包括理解主题、技术处理以及构成独特视觉语言等构成因素。新的观念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必需吸收优秀遗产,而不是死物可任意挑选使用。
我们应当革新哪个方面呢?当我们欣赏古人的作品时,我们的心理控制明显地表露出来,这说明只要迷恋于古人创造艺术并用传统眼光看待,当代中国画,我们便无法超越它们。不断崇拜严格形式规范,将导致被动认可古人的伟大而自己的渺小。这揭示了我们需要改变旧规矩,从框框中突破出来。
虽然当代艺术家仍在辛勤耕耘,但成效微弱。当某些国粹派自认为清高轻蔑现实革新时,我们只认为这是懒惰和糊涂。而真正清高的人应是不断创造者,不认同这一点将使艺术成为手工技艺或糊口职业。
应当承认,当代中国画家虽努力但未能彻底革新,他们认识到了老态龙钟气喘吁吁跟时代生活后的文化遗产。但刘海粟等杰出代表通过他们开放心胸、新颖想法,使得这种延续增添了新的东西,即使他们偏向现代性,他们也给予了更多空间;潘天寿等则过分注重生活感受却影响情感直接表达,他们的问题较少妨碍个人但放大给门生带来负面影响;傅抱石则注重自然主义风格而少运用传统方法,是最少反叛者的之一。他以浓烈生活气息著称不过过分偏向自然主义风格而失去了创新之处,他也是最少运用传统方法作畫的一位。他对于传统认识不同,与众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生活感受,不过他也因此走向极端,最终导致他的作品被束缚于狭窄范围内。他虽然是个独具一格的人物,但是他的存在不能掩盖他对前辈们不足够创新精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应该更多地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让自己更加自由发挥,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学习其他一些先行者,如潘天寿等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寻找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展现,并且让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有更广阔的话题空间,让每一次创作都充满期待,每一次笔触都充满激情,每一次色彩都能流露出不同的神韵,让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跨越自我的旅程,一次进入另一层世界的大门。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一种对于自身能力的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对于未来潜力的预见。在这样的道路上,每一步都是为了那份永恒不可言说的美丽,用尽全力去描摹,用尽全力去捕捉,用尽全力去释放,那才叫做真正在进行中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