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收藏化石职业培训热门行业揭秘七大手法造假
8月3日,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二届化石爱好者大会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热衷于化石收藏的人士,他们带着自己珍贵的化石物品前来寻求专家的鉴定。然而,专家们在鉴定过程中发现,不少人被假冒伪劣的化石所欺骗,这一现象让人深感担忧。随着对化石价值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市场上的造假手段也日益精进。
许多人认为“假”的必然是由人类制造,但事实上,大自然也有其鬼斧神工之处。在中科院古生物博物馆,有一块外观清秀、花纹明显的“植物”化石,其实是一块真正的手工仿制品,由于地下水沉积形成,它看起来与真实植物印记无异,只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区分。
因此,对于所谓“纯天然”的假化石,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它们可能是由于地下水渗透岩层形成,也可能是矿物流体凝固而成。这类“纯天然”假化石非常容易误导人,因为它们与真实生物遗迹相似,而且常见,如树枝状断口、菊花状等。
市面上的造假手法更为复杂和隐蔽,包括铸模、雕刻、上色、移花接木、碾碎骨粉重新组合骨骼,以及绘画和混搭真假两种方法。而最难以识别的是将不同个体或不同生物的手工作品拼接成一个完整样本,或在破损真品上添加结构,以增加其完美性。这七大手法中的某些如对恐龙蛋、小型爬行动物等较为集中的领域尤需警惕。
为了避免受骗,一般收藏者需要具备强大的古生物专业知识,并且必须了解什么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地质历史时期动物或植物遗体或痕迹。任何不具有这些特征但外形类似的事物都不能被视作真正的地质材料,比如那些没有内部结构但外形酷似地层中矿质结核或硬锰矿树枝状沉淀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质材料。(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