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可以从事的职业化石收藏与鉴赏中的七大真伪判断技巧

美术生可以从事的职业化石收藏与鉴赏中的七大真伪判断技巧

8月3日,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第二届化石爱好者大会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热衷于化石收藏的人士,他们带着自己珍贵的化石物品前来寻求专家的鉴定。然而,在这个充满激情和知识的氛围中,也有不少人被发现受到了骗子之手。随着对化石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造假行为也变得更加隐蔽和高明。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知,有些被认为是“假”的化石实际上并非完全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大自然本身也能创造出让人误以为是真实存在的手段。在中科院古生物博物馆里,一块看似精致而且具有清晰植物花纹的岩层,被专家确定为一块假化石。这是一种由于地下水流动带来的矿物沉积作用形成,而不是由人类直接进行伪造。

因此,对于那些将“假”与“纯天然”等同视作同义词的人来说,这个认知需要调整。真正意义上的“纯天然”假化石,其成因可能包括地下水沿着岩层或岩缝渗透、扩散、凝结形成类似印记;或者是在冷硬的岩层面上,由炽热矿物流体冷却而成。此类构造较易迷惑初学者,因为它们以其相似的外观模仿真实生命痕迹,如树枝状断口或贝壳形态。

专家们指出,即便如此,这些自然现象中的幻觉仍旧无法抵挡人类巧妙的手法。在市面上,可见的是多种多样的手法,从铸模雕刻到上色移花接木,再到碾碎骨粉重新组合甚至绘画混搭,都有其专业技术要求。而其中最难以辨识的一种,是所谓的人工与真实结合,以一种既非全真的又又可疑的手法伪装,使得即使是资深收藏家也不容易区分真伪。

在这些常见类型如龙骨、三叶虫恐龙蛋等领域内,不乏用心制作出的赝品。为了避免成为受害者,需要特别留意细节,并具备足够广泛的地质历史知识。如果想要确保自己的收藏品绝无虚假,那么必须先了解什么才算是一块真正有效的地质纪录——这意味着它必须具备生物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以及有机化学成分;或者反映了生物活动遗留下的痕迹。而那些外观虽美,却缺乏这些标志性特征的事物,比如地层中的矿质结核或硬锰矿树枝状沉淀(树枝石),并不符合定义,因此不能视为真正的地质纪录。(来源:新华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