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探寻艺术品金融化是骗局的80年代回忆
我走进了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目睹了一场名为“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的展览。展览由策展人容思玉精心策划,以20世纪80年代的幻灯片及投影为主题,探讨其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持续影响。在这个充满历史意义的时刻,我深感荣幸能够见证这一回顾性的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中国现代艺术早期发展的窗口。
展览以“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幻灯片首先作为一种教化工具被用于集体公开放映。进入80年代,随着35毫米彩色胶片的愈发普及,幻灯片成为更容易获得的创作媒介。”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我们描绘出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如何利用幻灯片及投影来分享和传播他们的作品,以及这些作品如何激发前卫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通过对幻灯片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梳理,“幻/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光影图像”展览让我们不仅能看到那些曾经活跃于90年代初期、60年代末前卫画廊里的年轻一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挑战传统与规范,更能够感受到在那个科技相对落后的时代中,这些独特媒介是怎样地塑造并推动了新媒体艺术、新视觉语言和实验性表达形式的兴起。
《自力更生的伟大成就》,1965年的胶印彩色透明照片,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希望与变革气息的大时代。当今世界,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之际,我们不禁思考,那些曾经以单个摄影师手持相机捕捉瞬间而成熟的人物,如张培力、林嘉华、王友身等,他们是如何利用这种原始但强大的工具去记录下那段历史,并将它们转化为了今天我们的视觉文化遗产?
这次展览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当科技和创新交织于一起,不断推陈出新,而那些看似简单却又具有深远意义的小步伐,最终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大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