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杂志揭秘故宫总管曾主持的史上最彻底文物清理过程
故宫总管梁金生:我在故宫守护文物的故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梁金生的爷爷梁廷炜和父亲梁匡忠参与了护送故宫文物南迁,以躲避战乱。1949年,爷爷又运送了一部分文物去了,而父亲留在了南京。"原以为跟以往每次迁移一样”,不料,家人被分隔两岸。
38年里,我在故宫工作,他主持完成了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文物清理。在紫禁城内,他的办公室位于会典馆,这是他工作38年的见证。
退休前的我,是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主任。我曾主持完成过180多万件文物的精确清理,每一件都被核查到了个位数。我的同事们叫我“大内总管”。
从东华门走进紫禁城,再穿过三座门,就能到达我的办公室。这是我工作38年的地方,也是我守护 故宫 文化遗产的地方。
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播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我们的故事。当记者来访时,他们惊讶于我的简单生活:“平日里没什么人,这两天来的可不少。”
我最珍贵的是几本油印目录,以及那只生锈的蓝条铁皮暖水瓶。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只喜欢这两点一线,没有其他选择。
从办公室出门往西走,不远处就是文渊阁,那里的书籍是我们家族传承下来的。我家的五代人都曾在故宫工作,我们对这些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1931年,我父亲带着一些重要文献逃离北平,但他们并未一起找到。一些东西至今仍无从寻找。这让我和父亲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裂痕。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坚持要找到那些失散的遗产。
1993年,我第一次见到了那些被祖父保护起来的文物。那时,我发现自己对这些古董充满了兴趣,并开始投身于研究中去追溯它们背后的故事。
2003到2010期间,我主导了第五次的大规模清理项目。在这7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每晚都会做关于账目的梦,还梦见如何解决那些未能解答的问题。
20万字的大藏经之前并不算作真正的文化遗产,但是在我们的清理中,它成为了一个值得记录和保护的事实。此外,我们还将生活中的用具,如铺垫、帷幔等,都视为文化资产进行修复与保养。
虽然已经退休,但我依然关心着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有时候库房报告显示某件东西不存在,而实际上它却存在于总账上的附件中,或许需要删除;反之亦然。如果我们忽略这些问题,它们可能会积累成无法挽回的情形。
2010年,当最后一次清理结束时,我撰写了一份十万字以上长篇报告,用以验收所有已完成的手续。而尽管我们已经尽力去解决许多问题,但仍有一些遗留下来,成为未来的挑战之一。我哭泣,因为这意味着还有更多工作要做,而且这个过程可能永无止境。但即便如此,在那段时间里,对于能够为国储宝而努力付出的感觉,即使带来了泪水,也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