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米切尔登场美术生十大专业在社会市场上的号召力
琼·米切尔的艺术世界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展出后,来到了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并与莫奈作品共舞。这种印象派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奇妙化学反应,不仅提升了她的关注度,也影响了她在二级市场上的行情。在上个月,她在纽约大卫·卓纳画廊举办个人展览,展示了1979-1985年间的作品。尽管时间看起来“巧合”,但这些展览并非简单追捧热点,而是由早已开始策划的大师们预见性的计划。
一个艺术家几十年后仍能拥有社会价值,与他是否能够举办高规格个人展览息息相关。而这些展览不仅推动了米切尔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走势,上周,她1966至1967年的《无题》以8335万港元成交。
全世界的美术馆和藏家都在寻找那些被低估的艺术家们,对于米切尔来说,这只是刚刚开始。琼·米切尔1926年出生于芝加哥,在23岁时移居纽约,并迅速成为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核心成员之一。在那个女性在艺术领域边缘化的时候,26岁就加入“俱乐部”(the Club)的人数少之又少。
去年9月,米切尔回顾展自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启,今年3月结束于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这次巡回展包括一些博物室自己的藏品,如1989年的《托架》,来自GAP创始人多丽丝和唐纳德·费舍尔收藏。
“莫奈—米切尔回顾”旨在突出她独特性,其中包括对色彩和光线不断重新思考,以及与风景亲密联系。“我随身携带着我的风景,”她曾如此宣称。她受到了自己回忆、感受以及现代大师作品启发,也从音乐和诗歌中找到灵感。
20世纪50年代,莫奈《睡莲》的美国认可使得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将其视为抽象先驱。1957年到1958年,在“莫奈复兴”的背景下,米切尔参加讨论“抽象印象派”概念的专门讨论。
1968年,米切尔回到维特伊定居,这进一步加强了两位艺人的联系。维特伊成为了她70年代多幅作品创作的地方,这些作品捕捉自然本质及风景抒情性。此外,“莫奈—米切尔回顾”还展示了两位艺人对景观及自然独特响应,其间互相呼应强烈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共同探讨生与死循环及人类情感复杂性等主题,使得这次巡回展产生深远意义。
近期,一些买家有意识地购买女性创作的地标性作品。佳士得、苏富比及富艺斯专家的注意到,对专门由女性创作的地标性作品需求正在增加。但没有纽约聚光灯照耀下的西方市场,没有亚洲市场支持,就像没有雨后的花园一样无法绽放。而对于那些想要体验强大的女性声音力量而渴望收集者来说,无论是在哪里,都有机会聆听她们的声音。这正是现在所有买家的眼神所向——他们正寻找那被低估太久,被忽视太久,但如今正逐渐重返舞台中的伟大女王们——琼· 米切勒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