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铜的呈色如同绘画红釉如同燃烧的热情
在陶瓷艺术的宝库中,铜的呈色之技,如同画家挥毫泼墨,创造出无尽的色彩。而红釉,更是如燃烧中的热情,激动人心。从埃及古代深红色的玻璃到中国、日本乃至其他文化的红釉作品,每一件都是铜与火焰之间精妙绝伦的对话。
要使釉体呈现那抹生机勃勃的红色,所需的是极少量的铜——0.3%到0.5%就足够了。如果过量,就会变成混浊如火漆般,不再是纯粹而优雅的红色。在某些青瓷作品中,即使多用了铜,它也可能变成纯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失去了独特性。反而,这种“褐斑青瓷”中的黑点,其实蕴含着被还原后的少量铜形成的小型红圈,这是一种区别于普通青瓷黑点的手法。
通过使用多量的铜,可以制作出“天目釉”般深沉的地壳颜色,而不仅限于钧窑系统、明代霁红或清代郎窑等著名工艺品。此外,“釉里红”的技术,也就是在釉下绘制图样,然后用还原焰烘焙,是另一种将金属和陶瓷融合创造美丽效果的手法。
著名学者J.W.米勒曾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在郎窑代表作“牛血红”(Sang de boeuf)中,有五层结构:第一层无色或带绿;第二层细小且透明;第三层厚重且鲜艳为主;第四层又细小但显蓝调;最后一层则几乎透明。这五层结构并非单纯由还原过程造成,而是在氧化和还原交替作用下逐渐形成。
这样的化学解释与人们传统认识不同,那些认为只需要强烈还原焰即可生成赤金光泽的人们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窑内空气本身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初虽然是强烈还原焰,但随着时间推移,它会逐渐转变为氧化焰,这正是完成整个染色的关键一步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氧气不仅参与了早期铁锡物质氧化,还影响到了最终赋予陶器其独特颜色的胶体状微粒分布。
这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在陶瓷艺术中,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粗犷还是精致,都隐藏着科学背后的奥秘,以及艺术家手中的智慧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