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生产地探究
古代有些窑口的胎土较粗或胎色较深,为了使器物表面平滑白洁和颜色变浅,在胎体上先敷一层细白瓷土,然后施釉烧制,这层白色浆土称化妆土,也称化妆釉和护胎釉。这种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窑口)特征,对其观察和分析有助于古瓷的断代和辨伪。
六朝青瓷中已开始应用化妆土工艺,婺州窑位于浙江金华一带,当地所产胎土含铁量高,烧成后胎色深灰或深紫。西晋起,婺州窑采用纯净的瓷土涂抹胎表,化妆土呈奶白色,经上釉烧制后,不但釉面光洁,而且色泽滋润。东晋南朝时的德清窑以黑瓷著名,同时也兼烧青瓷。德清窑以红色粘土做胎,烧成后胎呈灰色或紫色,为改善釉色的目的,在胎外施一层奶白色的化妆土,其工艺方法与婺州窑相似。
隋唐五代时期,将这些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不仅在青瓷之中广泛使用,还延伸至其他类型,如白瓷、彩绘等。在这期间,每个地方都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标志性质。
宋元时期,更是将这一技术运用得淋漓尽致,最为成功的是北方磁州窑。这一地区大多数由灰褐色的陶料组成,而使用完美无瑕的透明玻璃覆盖,以此来突出装饰效果。此外,他们还能够巧妙利用粉状材料来创造纹理,使得每一个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区分“中间层”与“化妆 土”。宋代钧窑釉器上的介质是一种自然形成的事物,它通过高温下材质之间互相渗透并交换离子而产生,从而形成了一种钙长石层,这对整体视觉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介质不同于人工添加的一种保护剂——即所谓的“护皮”。
最后,由于现代仿制者难以完全复制这些原始技术,因此对于陶器学家来说,对于如何识别真伪以及如何鉴定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对于原材料、制作方式及任何可能的小差异进行仔细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且更加准确地确定哪些是真正来自过去,而哪些只是现代复刻品。(木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