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米切尔登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市场号召力在社会中的影响
琼·米切尔的艺术世界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展出后,来到了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并与莫奈作品并置。这种印象派与抽象表现主义的奇妙化学反应提升了米切尔在美术界的地位。在大卫·卓纳纽约空间举办个展后,她迎来了长达三十年的回响。尽管时间看似巧合,但策划人早已预见性地计划此次巡展。一个艺术家多年后的社会价值与其是否有高规格个展息息相关,而这些展览助推了米切尔二级市场价格——她1966至1967年间完成《无题》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8335万港元。
全世界的美术馆和藏家都寻找那些被低估的艺术家们,对于米切尔来说,这仅是刚刚开始。她1926年出生于芝加哥,23岁移居纽约,并迅速成为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核心人物。在那个女性在领域边缘化时期,她26岁就加入“俱乐部”,这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包括杰克逊·波洛克、德·库宁等人的成员。
去年9月,米切尔回顾展自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开启,今年3月至巴尔的摩艺术博物馆结束。路易威登基金会为巡展最后一站,由“琼·米切尔回顾”和“莫奈与米切尔回忆对话”两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聚焦她的生平和风格,并展示了50件作品;第二部分以60件作品呈现她与印象派画家莫奈跨时空对话。
20世纪50年代,“睡莲”的认可使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将其视为先驱。1957-1958年,在“莫奈复兴”的背景下,米切尔回应讨论“抽象印象派”概念。这促进了两位artist之间更紧密联系。当她搬到离莫奈1878-1881年居住的地方不远处维特伊定居,这种联系更加强化。她创作70年代多幅作品,那些作品捕捉到了自然本质和风景抒情性。
虽然 米切 尔 是 美国 抽 象 表 现 主 义 历 史 上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但 她 的 工 作 与 “ 印 象 派 ” 形 式 生 成 了 强 烈 共 鸣。在 展 览 现 场 , 这 种 互 为 注 角 关 联 性 更 强。
琼 · 米 切 尔 在 她 的 维 特 伊 工 作 室 中 ,1983 年 。© 琼 · 米 切 尔 基 金 会
20 世 纪 后 半 期 , 克劳 德 · 莫 纳 的 《 睡 莲 》 在 美 国 获 认 可 , 抽 象 表 现 主 义 畫 家 将 其 视 为 抽 象 之 先 驱。
2022.11.10更新
最近几年的市场趋势显示出对女性艺人的重视之情,一些收藏者有意识地购买由女性创作的大型画作。此外,不同拍卖场所,如佳士得、苏富比以及富艺斯,都注意到对于专门由女性创作的大型油画需求增加。不过,没有西方市场聚光灯照耀下的支持,使得MIchel可能不会像其他国家那样获得广泛关注。但亚洲市场对于MIchel"强大的女声"仍然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2018年的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中,当时MIchel的一幅名为《赛耳底》的油画以5651.3万港元成交。而三年之后,又一次出现了一幅1967年的《无题》,以6526万港元成交。而就在上周结束的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中,一幅MIchel命名为《无题》的巨型油画,以8335万港元成交,这足以证明亚洲收藏者的热爱之情对于Michel工作中的深刻理解及其独特魅力,以及它如何超越时代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