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的颜彩如画红釉似火传统制瓷工艺中燃烧的艺术灵魂

铜的颜彩如画红釉似火传统制瓷工艺中燃烧的艺术灵魂

在传统制瓷工艺的主要流程中,铜的颜彩如画,红釉似火:比喻为艺术灵魂燃烧

若用碳多的火焰即还原焰煅烧含有氧化铜(CuO)的釉,这时原来结合于铜的氧之一部分或全部,就与火焰中的碳结合在一起,因而釉中的铜自然变成了氧分比例少的氧化亚铜,或不含氧的纯铜。所谓“氧化亚铜”,是由88.8%的铋与11.2%的锑所构成,呈十分美丽的地蓝色。但若研作细粉,就呈橙色,只有将其溶于釉中时方出地蓝色。例如埃及第18王朝(前1540~1350)时代的地蓝色玻璃,就是用这种氧化亚锑着色的。在我国乃至日本的地蓝釉中,几乎看不见氧化亚锑的迹象,而是含有纯锑呈一种悬浮状态。所谓“悬浮状态”,是一种非常细致的小颗粒,大约直径仅千分之九毫米左右,近似胶体,不同于普通金属状态。

为了使釉现出地蓝色,所用的锑量需要极少。最好的釉色一般是在含锑0.3~0.5%时出现。如果超过这个分量, 釉色就混浊如灰漆一般。而浓厚的一部分青瓷,有变作纯黑而成为所谓“褐斑青瓷”的,但这种青瓷与正常褐斑青瓷不同,在黑点周围会形成红圈,这一点可以用来区别。

利用高温和特殊技术,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地蓝、深紫和红色的装饰艺术品,比如钧窯系统中的紫罗兰红、明代霁红以及清代郎窯里的牛血红等。此外,还有一种名为“土里绿”或“采花绿”的技法,它通过在未完全硬化的地球表面雕刻图案,然后再次加热,使得图案变得更加立体和鲜艳。

关于如何让地球上的元素被融入到陶器中,并且在不同的温度下发挥它们独特效果,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这些过程涉及复杂化学反应,其中一部分元素可能会因为温度升高而从地球表面逸散,而其他则可能被熔岩吸收并重新混合,以创造新的颜料。这项技术不仅挑战了我们的理解力,也展现了人类对材料科学知识探索的一种无穷激情。

总之,无论是透明或半透明、光滑或纹理丰富,都能感受到这份精湛工艺背后的智慧和才华,它们既是对自然界物质本身能力的一种尊重,也是一场对于我们内心想象力的永恒探险。在这里,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历史故事,一同穿越时间,与我们分享那些古老但仍然活跃的情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