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与紫砂辨异印章款式颇有分晓
紫砂款识:从古印陶到现代艺术的演绎
紫砂款识,是指用玺印或刀镌在紫砂陶器上的制作者、订制者或监制者的标记。明代正德年间,供春所作的“树瘿壶”,是现存唯一供春传器之一,其内有“供春”二字铁线篆镌于把内壶身,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紫砂款识。
紫砂款识与古印陶同源,承载了悠久的文化底蕴。古印陶,即在未烧制前,用玺印盖压留下的印样,表明器主姓氏、工名、地名、官职及纪年等信息,也可作为商标使用。它自东周时期流行至唐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色的发展。今天,我们看到的紫砂款识与古印陶相似之处,以及对比之美,与封泥亦有一脉相通。
从刻划到用玺,一系列因素促进了这一过程:刻划繁琐,而玺印方便快捷;尤其适用于少量生产;刻划者需书法功夫高,而玺印钤盖难以仿造。此外,留下来的每一笔墨都是一种独特的“品牌”。
不同于古代印陶,紫砂款识具有独特性:首先,它多采用楷书风格,有晋唐遗意;其次,它借鉴名家作品,如顾景舟的一、二打、一三打等,以增添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最后,它涉及斋馆室名,更是闲章丰富,不乏商标元素。
此外,由实用品转为艺术品,这一过程也体现在制作上,如王寅春先生常用的“王寅春”一号,或顾景舟先生用的“景舟制陶”,均展现出深厚技艺和精湛手法。而好的紫砂款识应具备大小合适、形式得当、位置恰当以及风格协调等要素,使得整体作品更具韵味。
最后,从创作角度看,尽管不如古代篆刻丰富,但每一枚小巧玲珑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因此,无论是设计还是制作,一切都应追求完美结合,以提升作品层次,为收藏家带来真正的心灵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