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制壶工艺历代紫砂名家大全名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成紫砂壶的工艺方法各有不同。这些工艺不仅包括了烧窑的技术和环境、窑炉的设计以及燃料的选择等多种因素,还会在最终成品中留下时代特有的印记,从而为我们今天对其进行年代鉴定的提供重要依据。
著名紫砂专家顾景舟先生曾指出:“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作紫砂壶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无论是壶嘴还是壶把的手法,都能反映出制作者的个人特色。在近现代,人们开始采用注浆成型,并对壶身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使得紫砂壶变得更加光滑细腻,而这时候使用到的原材料也变得越来越精细。
金钟壶以其优质黄龙山原矿紫泥和全手工制作而闻名。
明代初期,制作紫砂壶主要依靠捏制手法,在此过程中往往会留下内胎上的指纹痕迹。而到了晚明时期,大彬创造了一种木模制 壶,这样做可以减少内壁上的指纹,但却会出现竹刀刮削所留下的痕迹。此外,对于接触部分还可能会贴上柿蒂形泥片作为装饰,这是当时附加装饰的一种方式。盖与钮之间接触的地方也有类似的处理方法。
由于明代没有单独烧陶器,而是将陶器放在其他容器中一起烧烤,所以常常会发现陶器表面带有缸瓮飞洒釉泪或凸起气泡。这导致一些沙质陶器表面凸凹不平,同时内壁厚薄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足,沙质陶器未能完全烧结,因此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制作出的紫砂壶则更多地采用打泥片再镶接的方式,以保证胎质均匀且精细。此外,也有一些技艺高超的大师如陈鸣远、杨彭年他们坚持用手捏制,即使如此,他们仍然能够达到炉火炖青这种极高水平。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清朝早期,壶嘴通常只有一个孔;到了后期,则多数具有多孔结构;至于清朝中间阶段,一般都是通过手工制作;然而到了清末,便开始出现模具成型或轳辘推动式成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