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策展人应在艺术品拍卖现场视频中像自然之熊猫般自由生长不再是被保护的寂静存在
王南溟:从1969年哈罗德·塞曼辞去波尔尼美术馆馆长职位,成为“策展机器”开始,到1990年代独立策展人概念引入中国,确实改变了展览制度——美术馆或非营利机构的学术项目要求外发,使得美术馆对展览项目的垄断受到限制,成为了推动学术发展的新平台。目前西方策展人的内机构化趋势是使得展览成为机构自身的垄断行业,而在中国,由于美术馆策展人自己组织自己的作品,同时由于非营利机构缺乏,这导致策划人只能前往画廊进行工作;画廊与营利项目结合,因此策划人变成了商业工作者而不是学术工作者。现在画廊中的策划人越来越多,这样的领域中需要由自己寻找资金和合作伙伴;而对于有项目经费的美术馆,它将成为最理想的工作环境。当其他机构使用时,当今之世,在其本身内部做出策划的人,比如说博物院馆长直接参与到个人的作品展示中,更违反了制衡原则,将一个自由职业者转变为被控制者。
因此,从艺术管理导论中可以看出,不应该让艺术管理人员在他们自己的博物院里担任此类角色,这应成为基本原则。博物院如果需要研究藏品,可以设立研究员和组织陈列的人选。在回顾艺术史时,他们可以从所藏品和其他博物院珍贵收藏物中构建主题陈列,但这样的陈列也可以选择来自外部的历史学家进行筹备,而不必依赖内部的人员。在西方,有一种历史学家专注于在博物院观察并研究收藏品,而博物院可协助他们完成陈列筹备,但并不直接主持这些活动。
就像独立 策划人才一样,艺术史上的 策划任务也可以由教授来承担,而前沿式 展览更适合专业自由职业者。而且,我们需要的是 策划管理而不是单纯的 策划人才。对那些一上来就希望做好 策劃工作的一些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观点,因为学院教育并没有提供这样的课程。如果学院未能区分两种类型(批评理论专业和艺术管理专业)的学习,那么会出现现状的情况。如果不将 策劃与批评相结合,那么筹办人员只会变成艺人的跑腿者。
因此,从一开始,让学术不受权力机关直接掌控是实施这个制度安排的一个关键步骤,比如说,让负责行政事务的人不要以个人身份参与具体项目筹备,以保障该系统运作,并让这些筹办人员保持自由职业者的状态,以便充满活力地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这就是取消挑选筹办人们程序不是培养方式,而是保护方式。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很多被保护起来但没有主动性的“熊猫”,而不是真正有能力、有创意力的“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