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策展人应避免成为被保护的熊猫古董交易中心中的自然之声
自1969年哈罗德·塞曼辞去波尔尼美术馆馆长职位,转型为“策展机器”以来,独立策展人的概念在中国引入至1990年代,对美术馆或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学术项目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变化限制了美术馆对展览项目的垄断,而使其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全新平台。
目前西方策展人的趋势是内而不外,这导致了一个行业的垄断,而在中国,由于美术馆策展人自身进行个人作品展示,又由于非营利机构空白,导致策划工作只能委托画廊,画廊与营利活动相结合,使得策划者变成了商业工作者而非学者。随着画廊策划者的增多,他们需要自己筹集资金和寻找合作伙伴;如果有预算支持的话,美术馆则成为了理想岗位。
然而,当时期内,有些博物 馆馆长直接参与到他们自己的机构中担任策划,这种做法违背了制衡原则,将一部分权力集中给了一小撮人。在艺术管理导论中,我们明白了这种行为是不应该存在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场所也不能让自己出现在同一岗位上。因此,从理论上讲,作为战略推动者来说,博物 馆馆长应该促进独立性的发展,而不是直接参与其中。
如果要研究藏品,可以设立研究员来进行研究,并由其他专业人员组织展览。而且可以从各种主题中选择,如从库藏品以及其他博物 馆收藏品中编织故事。但这类别以此方式也有可能邀请来自外部领域的人士来主持这样的活动,不一定需要内部人员。此外,在西方,有一种专家就是在博物 馆内观察并作研究,但这是由博物 馆协助完成而不是直接实施。
我们认为独特性应分为两大类:批评理论和艺术管理。在学院里学习这一点并不常见,因为没有这样的课程。如果未能区分这两种类型,就会出现当前的情况——即若不将创意与批判结合起来,那么这些人们就只不过是跑腿者。在这个制度下,一开始就要确保学科之间有界限,以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于少数个体手中。这意味着保障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探索新的可能性,同时保持彼此间差异化,以维持活跃和突破性的精神状态。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种自由职业模式,它鼓励创新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坐享其成或阻碍更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