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瓷的收藏与鉴赏
龙泉窑及其产品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 北宋以前, 龙泉窑处于初创时期, 北宋起已初具规模, 制瓷技艺相当成熟, 窑场沿龙泉溪下游两岸逐渐扩展。 至南宋和元代, 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 制瓷技艺登峰造极, 形成了一个以龙泉为中心, 向四面八方辐射的窑场众多的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 出现了“瓯江两岸瓷窑林立, 烟火相望, 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 龙泉成为我国最大的瓷业中心。 明代, 龙泉窑规模不减, 声誉依然, 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 盛产处器(青瓷)”, 供奉皇宫、达宫贵人用的器皿仍由“饶、处(处州龙泉)等府烧造”, 产品深受各地欢迎, “然上等价高, 皆转货他处, 县官未尝见也”(《菽园杂记》)。 正统年间以著名匠师顾仕成为代表的作品, 形制规整, 釉厚色青, 为国内外收藏家、鉴赏家所青睐。 成化、弘治后, 产品质量下降, “质粗色恶, 难充雅玩矣”, “上品仅有葱色, 余尽油灰色矣, 制亦愈下”。 清代, 龙泉窑产品胎质粗糙, 釉色泛黄或泛灰。 值得一提的是, 新中国成立前, 被古董商称为“乍浦龙泉”的青器经窑址调查证实为龙泉所产, 这也许是龙泉窑最后一批产品了。 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之说, 人们把哥窑和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经考古调查发现, 龙泉青瓷可分两类:一类是文献描述“胎薄如纸, 釉厚如玉, 釉面布满纹片, 紫口铁足, 胎色灰黑”的黑胎开片产品, 此类产品即出自传统所指的哥窑, 与南宋官窑青瓷难分彼此;另一类釉面无纹片, 胎白质细, 底足及露胎处呈朱红色, 俗称“朱砂底”, 釉色青翠滋润, 宛如翡翠的白胎青釉产品, 此类产品即出自传统所指的弟窑, 以釉色为梅子青、粉青为极品, 豆青次之, 其他釉色更次, 泛黄、泛灰则为下品。 梅子青色如梅子泛青之色, 青翠碧绿, 莹澈剔透;粉青, 色如雨过天晴, 或似淡青湖水, 柔和明净。 龙泉青瓷不仅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 而且自宋代起通过陆路和海路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正如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所述, “一千多年以来, 就是这个县份, 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 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 赢得了莫大的荣誉”, “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 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岸……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明代中晚期, 龙泉青瓷质量有所下降, 且当时有海禁, 但海外各国仍迫切需求, 龙泉青瓷仍源源不断运销海外。 龙泉青瓷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大明会典》第194卷载, 当时外销青瓷盘每只价为——百五十贯。 明代中期, 龙泉青瓷传入欧洲, 身价与黄金一样贵重, 一般人难以问津。 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 不惜重金购买龙泉青瓷, 还为珍藏瓷器特地建造了一座宫殿。 欧洲各国文献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Celadon), 以欧洲名剧《牧羊女亚司泰来》男主角雪拉同美丽的服饰和风韵来形容。 记录西方对中国瓷器贸易情况的《葡萄牙王国记述》一书, 称龙泉青瓷“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 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可爱”。 日前, 世界各著名的历史博物馆大都有龙泉青瓷陈列, 许多收藏家、鉴赏家更是对龙泉青瓷情有独钟, 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