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
龙泉哥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 龙泉青瓷:青如玉, 明如镜, 声如磬, 一直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写道:“在全省, 甚至在全国, 龙泉是个不同凡响的县份。 一千多年以来, 就是这个县份, 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 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 赢得了莫大的荣誉。 而龙泉一名, 也就由此而传遍天下。 ” 龙泉青瓷发轫于三国两晋。 宋时, 创制了“哥窑”、“弟窑”两大类产品, “哥窑” 产品薄胎厚釉, 面显纹片, 丰厚饱满, 有“紫口铁足, 金丝绒”之称, 是全国五大名窑之一, 为瓷器之珍品;“弟窑”产品白胎厚釉, 釉色葱翠, 色泽柔和, 温润如玉, 为我国瓷器之巨峰, 其中梅子青、粉青产品亦为绝代佳品。 宋室南迁后, 龙泉瓷工更是吸取了历代名窑的优秀传统技艺, 烧制出精致优雅的瓷器, 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 并且驰誉全球。 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 烟火相望, 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 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遗址就有500多处。 龙泉青瓷史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浮标, 更是中国对外贸易史的代表。 历宋、元及明前期, 龙泉青瓷以主角身份, 参与开拓了漫长的世界“陶瓷之路”。 龙泉青瓷与中国丝绸, 是在古中国对外贸易史、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对形影相随的伴侣。 因而各国的博物馆、文物收藏家都以拥有龙泉古青瓷为荣。 在古代曾辉煌一时的青瓷艺术,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十分衰败, 奄奄一息。 建国后不久,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 龙泉青瓷重新恢复生产, 龙泉青瓷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国十周年前夕, 历数百年衰微、濒于失传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得以复苏, 并很快走上发展创新之路, 产品重新打入国际市场。 而近几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生产企业机制和体制的全面转轨, 先进科技和先进工艺的不断引进, 以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龙泉青瓷挺进杭州, 入驻上海, 亮相北京, 承办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 几乎在全国刮起一股龙泉青瓷的“龙卷风”。 如今, 龙泉青瓷不仅得以恢复, 并得到历史性的复兴, 形成中国青瓷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 青瓷宝剑业被确立为我市三大工业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 我市青瓷企业达上百家, 年产值达几亿多, 从业人员3千多人, 产品远销五大洲。 在青瓷工艺上,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形成了繁荣的局面。 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 并有所突破和发展, 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 其精品被誉为“国宝”, 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 2006年,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