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查询中的自然时刻共艺联盟的酸柠檬能量
在那个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聚焦于“自然”这一主题时,我们不禁要思考,以怎样的角度和姿态审视这个生态时代?这是一种对当下命题的大胆提问,尤其是在观看2023年2月25日于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举办的展览“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以下简称“自然时刻-太原站”)时,我不得不去思考这些问题。
“自然时刻-太原站”是艺术共创联盟[nature moment自然时刻]的一次主题创作展,展示了由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共同呈现的3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视觉、文本、数字科技、声音、触感等多种方式,对“自然”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和探讨。
位于美术馆二层挑空圆形空间的装置作品《72》以抗原试剂棉签为材质,象征着病激反应适应维度,也代表了过去三年的生活场景中,全人类群体经验的一个象征性锚点。这件作品通过诗性的艺术手法,将抗疫经历重新书写,是令人惊艳之处。每个观者都将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篇章。
自灯塔空间相连的窄道穿过,进入展览第二空间,我们发现满地枯黄落叶,在沉重有如机械律动的声音中体验从视网膜蔓延至全身的情感。这一环境让人沉静下来,在迈步踏上落叶的同时,被带入情境体验。在环型观景台中央,有一份仪式感,让人摒弃旁余想法,将注意力聚焦于当下的深思或内观。
《树说》是一件情境体验装置,它诉说了什么?是周而复始生命流转还是生机在后科技时代所缔造末世焦虑中的情绪缺失?抑或是,当生态视觉发生地不是郊外森林,而是在美术馆公共空间中,被困在系统之内的是它们还是我们?
与此同时,《森林-系列4》延伸了《树说》的创作意境,但作为情感归逝出口承载着呼吸留白和闲适遐想。而声画创作《听ting停》,试图延伸绘画意境,将观者带入科技与自然视角——四楼展厅第一部分阐述里,作品《竹林七贤03:00:31》和《树shu术》,都是从科技化与后工业角度,对自然景观凝视。
最后,不论史健细腻笔触塑造的情绪,或是一乙摄影记录的人工造业影响,都提供了不同的审美关系及判断。史健动物系列画作与李丹作品形成有趣叙事:灰褐色圈困野兽悲愤压抑挣扎;李丹红砖块堆叠装置则仿佛广厦倾颓残垣捆缚记忆。此刻,“砖”指向人类历史构筑生态文明形态,如同伊丽萨维塔·科诺瓦洛娃(Elizaveta Konovalova)的《旧城》,用自己收集而来的25,000块砖块残片回溯德国汉堡市被毁记忆,以及时间冲刷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