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官网首页上的自然时刻感受共艺联盟的酸柠檬能量
当我们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将目光重新聚焦于“自然”,我们究竟以怎样的角度和姿态,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审视这个生态危机深刻的时代?这是我在观看2023年2月25日于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开幕的展览“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时,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自然时刻-新媒体共艺联合展(以下简称“自然时刻-太原站”)”是艺术共创联盟[nature moment自然时刻]的一次主题创作展。该展览由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史健、城市插画师李丹、空间叙事者nimo、创意策划师马唏、摄影师一乙、声音艺术家徐斯韡、装置设计师Sting、高宇等人共同呈现。现场展示了30余件艺术作品,通过视觉、文本、数字科技、声音和触感等多种形式,对“自然”这一主题进行了定义。
位于美术馆二层挑空圆形空间内的一件装置作品《72》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朵由抗原试剂棉签构成的花朵,每一支棉签代表着病激反应适应维度,也象征着过去三年的生活中全人类群体经历的一个标志性锚点。这件作品通过诗性的手法,将抗疫经验重新书写,是其最令人震撼之处。
自灯塔空间相连的小道穿过,我进入了第二个空间。在这里,一片枯黄色的落叶铺满地面,与沉重有如机械律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使我感到一种从视网膜蔓延至全身的感官体验。环型结构像一个露营地观景台,但它却显露出仪式感,让我摆脱旁余想法,聚焦于当下那片深思或情绪内观。
接下来,我走向四楼,在这里与《树说》对应的是史健的油画《森林-系列4》,这幅画作延伸了《树说》的创作意境,但以情感归逝出口来承载呼吸留白和闲适遐想。最后,我参观了一乙声画创作《听ting停》,这是一幅结合画作与白噪音的声音作品,它试图将绘画意境延伸至听觉触感中,并且用这种方式探讨科技与自然之间的情愫。
整个展览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技术文明演变所持有的暧昧态度,以及关于数据化可视抽象图案与人类认知之间如何建立通感对称的问题。我也被迫思考,在资本主义逻辑下单调现象趣味背后的尝试,以及如何从形式构成上宣告创作者话语权被重新分配。此外,这次展览还让我反思人工造业对人类生存生态影响,以及我们的历史记忆如何随时间而流转并翻新。
最后,当我站在展示室前,看着那些透明3D打印砖块构建的人类历史新篇章,同时又提醒我们这些人造景观对于未来回望之重要时,我忍不住联想到俄罗斯艺术家伊丽萨维塔·科诺瓦洛娃(Elizaveta Konovalova)的《旧城》——她用自己收集来的25,000块残砖回溯德国汉堡市战争破坏及随时间消逝的情景。而此举似乎预示着当前国际环境中的某些尴尬事实,如俄乌战争,那些红砖筑起的事实也许隐含更深层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