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特展与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共鸣清华艺博场内人群激动地体验
在德国联邦外交部、德国驻华大使馆的积极支持和国家文旅部、教育部的大力帮助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了德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以及维斯滕罗特基金会,共同策划并举办了一场名为“交织的轨迹——德国现代设计1945-1990”的特别展览。为了纪念中德建交50周年,这次展览旨在展示战后两代人的创作与创新,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设计来影响社会和文化。
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在2月2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他强调了这次展览是国际博物界多方资源共享与多元文化整合的典范,也是中德两国人文交流互鉴的一种新形式。他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不仅能让观众了解到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还能为中国的设计理论、实践与教育提供参考,并将专业教育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
德国驻华大使傅融(Dr. Patricia Hildegard Flor)也发表了感言,她表示这个项目虽然因为防疫限制而延迟,但最终得以成功举办。她希望借此机会,为中国观众打开一扇窗,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两个国家之间相互影响的情景。她还祝愿能够有更多类似的合作项目,以促进不同个体、国家及文化之间的接触与对话。
其他嘉宾如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馆长马特奥·克里斯(视频)、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館館長托马斯·A·盖斯勒(视频),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管杭间先后致辞,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展出的重要性和意义。
除了这些正式致辞之外,参与开幕式的人们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师生、本地艺人们、大使团成员、媒体代表以及社会各界朋友等百余人。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战后的东西柏林设计师及其机构留给我们的遗产,也反映出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对今天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作为一个特别关注于探索战争后期至冷战结束期间东西柏林双重生活方式所产生作品系列的一个重要事件,本次“交织的轨迹:1945-1990”是在北京首次展示。这是一个由300余组/件构成的大型展览,其中包括迪特·拉姆斯、高尔格洛特夫妇、小约瑟夫·霍恩等杰出的个人作品,以及哈勒工艺美术学院、新乌尔姆学校及奥芬巴赫学院等机构著名作品。它们涵盖平面图书装帧工作室工业产品家具照明室内布置服饰纺织品首饰制作等多个领域,它们都是一种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反应又又超越时代表现力的试验性尝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曾经被认为是二手货物或异端思想的人民,在自己的创造空间内寻求解放并传达自由精神,从而形成了一种独有的风格,使其成为全球性的流派之一,即所谓“包豪斯特”运动,其核心理念是在严峻条件下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用简单直接但富有情感的手法来处理复杂的问题。
最后,由李哲主持的开幕式上,一位身着正装精英走向麦克风,他微笑着宣布:“本届‘交织’之旅已经正式启程。”他的声音响彻整个建筑物,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而不是仅仅是一个闭合的一段故事。随即,来自世界各地专家的十位学者围坐在一起,就像古老图书中的智者一般,他们开始探讨有关战后的东西柏林无数问题,如何使用材料技术解决系统化问题,以及女性如何在那个年代塑造或扩张商业定制文化。当夜色降临,当城市灯火璀璨,每个人都知道那晚可能比任何其他时间更接近真正理解过去,更懂得未来应该如何去看待现在。在那里,有些东西被赋予新的生命,有些故事被讲述出来,而有些则只是隐约可见。但不论发生什么,都有一点确切——它不会消失,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你想要亲眼目睹这一切,那么请尽快前往位于北京的心灵港湾——清华大学艺术博覽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