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艺术教育水泡旧字画的逆袭之旅
在1968年广西南宁遭遇洪灾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未能幸免于难。数百幅古字画和线装书因长时间的自然晾晒而面临严重破损。这些纸质文物由于长期不受保护,最终变成了“纸浆棒”,变得非常脆弱,稍微用力就容易碎裂或剥落。这批水泡字画的修复成为了当时的一大挑战。
为了修复这些字画,我们首先需要将粘连在一起的画展开。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尽量减少图案破损,同时尝试将那些“纸浆棒”分解开来。凭借多年的装裱修复经验,我采用了隔水蒸煮法:通过温和的水蒸气使“纸浆棒”湿润并软化,而不会过度吸收水分,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持原有的画面无损。在工作台上垫上一张薄膜,将软化后的“纸浆棒”放在上面,用手掌轻柔地压住并滚动,以逐渐分离出粘连的部分。
展开后,我们发现一些旧字画已经因为水泡与背面的背纸脱离,或是粘连到下一层背纸,并且这种粘连非常不规则,有些甚至被切割成两块。一种常见做法是从背面的残片中揭取,然后重新拼接,但这既耗时又易伤害到原来的画心。此外,由于当时有大量待修复的字画,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
我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法:铺上透明薄膜,将整个卷轴放置在薄膜之下,再覆盖一层薄膜,并平整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不让任何残片移动位置,因为它们之间仍然保持着原始相对应的地位。当我们揭掉第一层薄膜后,只需调整剩余部分即可完成拼接。此法简洁高效,无需刀具,即可实现完整恢复。
此外,当我们向省外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时,却发现其他地方普遍使用的是传统动刀法——沿着卷轴纵向切割,每个折痕代表一个周数,然后逐渐剥去每一层再进行拼接。而这样的方法虽然精确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因此并不理想。
关于提高汉字绢本修复技术,本文仅为表达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我们诚挚邀请所有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出宝贵意见,以共同推进这项技术研究,让更多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