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涌动水泡旧字画的奇迹修复
在1968年广西南宁遭遇洪灾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未能幸免于难,大批古字画、线装书等纸质文物被洪水侵袭。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这批文物直到几年后才得以恢复正常处理,然而这段时间内,由于缺乏妥善保护和存放,这些文物已面目全非。旧字画因长期浸泡变得粘连、破损、板结、霉变,许多作品甚至变成了无法展开的“纸浆棒”。如何修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当时的一大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解决如何展开这些粘连不齐的字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采取了隔水蒸煮法来软化“纸浆棒”,利用水蒸气加速其软化,而不会过度吸收湿气,从而减少破损,并轻轻揉捏分离。这样,我们能够尽量保持原有的画面完整性。
然而,在接下来的修复工作中,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难题。有些旧字画由于水泡导致与背纸脱离,有些则粘附在背面的位置上,形成不规则面积。此时,一般做法是将背面的残片剥离并拼接,但这种方法既费时又易造成误伤。我提出一个创新方案:使用透明薄膜覆盖整幅图像,再铺一层薄膜,上面刷平,然后注意不要移动残片位置。一旦揭去有残片的地方,就可以得到两张薄膜,一张带有残片,一张带有完整画心,只需将两者扣合即可完成拼接。此方法简便且精准,不仅缩短了工期,而且保留了原始艺术品的大部分价值。
此外,当地人员曾尝试携带类似图样前往省外寻求更好的修复方法,但大多数情况下仍然采用传统动刀法,即从纵向切割至横向再逐层剥除,这种方式虽然能达到较为完美的地步,但却留下不可见之痕迹,因此并不理想。
总之,对于水泡后的古字画修复技术,应不断探索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这篇文章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领域关注,并期待能够得到专家们的指正和建议,以促进我们共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