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装裱艺术化的追求与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探索融合体现在物品上
李振明每当有客人步入他的画廊,欣赏他精心装裱的字画,他总会先讲述装裱艺术的历史和工艺,而不是谈论价格。他认为自己不仅仅是为了生计从事装裱,更是一门传承千年的艺术。"一张好的字画,不仅在于字画本身的艺术水平,还在于装裱的工艺如何,它对字画有着重要影响。" 李振明说,每个把字画带到他这里的人都对那幅字画怀有深情,“如果没有特别意义,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让你去裱?”
李振明无论是名家的作品还是业余人的创作,只要是他负责过的,都会双手捏着两边,在桌面上轻缓展开,然后根据特点,为顾客讲解自己的想法和效果。“现在机器快得像产品加工,一种模式。”相比之下,传统的手工需要7天时间,但对于李振明来说,这样的时间可以让一幅作品增添不一样的情感,“那种装裱师根据不同作品所做出的,那就是一种增添一些人情味。”
12月中旬,有位顾客找到了李振明,她拿出10年前他给她 装好的旧作,说是在家里收拾时发现,让她回忆起了很多事情,感到很温馨。那次来,她还带了一些旧作希望能重新 装起来留念。“这就是手工保存更久,让人回味后不能换了。”不过让李振明遗憾的是,现在从事手工 装绣的人越来越少了。
自1987年开始学艺至今,李振明已经从事21年的手工装绣工作,他也意识到了这门技艺的学问深奥。“一般看不出来,但真想好好裱名家的,就得有点书法底子。”与作者交流,对作品了解,是成功裝繡关键。在这个行业里,每个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懂行与否“没有规定必须懂书法,一定要交流,你只要能软如棉平如镜就行。”
通过学习有关书法艺术书籍,以及跟作者交流过程中的乐趣,李振民体验到了这种职业满足感。每次品评新鲜刚刚完成的地藏,与朋友们一起坐下来,看着新的地藏互相品评,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事。这份心态使得他的工作达到了最佳状态。
为一个破损严重、甚至缺失部分但仍然想要重新穿戴的地藏进行修补和 装饰,这项工作耗时耗力而且需要耐心。随着经验积累,对古典文学和美术知识掌握越多,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如遇西安淘到的疑似名家的打印版地藏,即便知道它并非原作也不敢轻易接触,以免误导客户。
“古迹重复衣冠,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是对书畫再生的比喻—即使再死也能复苏,只要处理得当;反之,则加速消亡。这句话正适用于那些被视为珍贵文化遗产的地藏,其重新设计应该既保持其原始风格又能够延续其价值。此外,由于缺失部分或损坏较严重,因此要求专业人员在修补时需尽量恢复原状,使整体看起来完美无瑕。
经过21年的努力,无数次修补、涂抹、细致调整终于将这些拓片变成了完整的一件地藏。这样的成果令夏教授赞叹:“老李,您保留了中国的一份文化财富!”这一评价对于一个专职在地堂师来说胜过任何其他荣誉。而这样坚持下去,最终实现了梦想,让人们认识到它们并非简单物品,而是文化象征。一切都是因为坚持到底,没有放弃,从未停止寻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