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定没有一锤定音人探索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艺术界的某个角落,一场关于艺术品鉴定的争论正悄然升温。画家吴冠中对自己作品的鉴定被拍卖公司拒绝认可,这一事件在收藏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人们开始提问:谁能为一件艺术品打上最后的定音?这一问题似乎触动了很多人心弦,尤其是那些深爱艺术的人。
台北寒舍艺术中心董事长王定乾以一种哲学家的态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他认为,如果要用法律手段来谈论鉴定权和归属权,那么这将削弱艺术本身价值的一部分。“一个活着的artist 对自己的artwork 不能有绝对的鉴定权,就很荒谬。”他说。
作曲家史国良也曾经亲身经历过假冒伪劣作品的问题,他与拍卖行就此事发生过冲突。他坚信,既然artist还活着,他们就应该有发言权。“如果没有这种情况,在中国出现,画家的作品即使他们说了不算,没有发言权。”他强调。
收藏家马未都则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吴冠中先生在那张画上写的是一个无知现象,不应该直接往那画上写。” 他认为,最了解绘画的是它的创造者,但当艺术家失去了所有权时,真伪的问题变成了社会层面的问题。
嘉德拍卖公司副总裁寇勤则从专业角度出发讨论这个话题:“拍卖公司一般是两种模式:首先,有没有基本的鉴定的队伍或者力量,这非常重要;第二,鉴定是一门科学,也应允许不同意见。”
律师邱宝昌团长进一步指出了这一问题:“谁是鉴定人是一个无解之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拍卖法》的存在,使得购买艺术品成为商品化,而个人购买应适用《消法》,涉及欺诈时应承担双倍赔偿。”
面对这些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声音,我们不得不反思:对于一件完美无瑕、传递着情感与思想的小小实体来说,它最终属于谁?答案似乎永远不会那么简单。但正是在这样的纠结与探索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那些精致而神秘的小小世界——我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