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重庆画室十大排名榜中又一璀璨星辰吗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木偶之手,戏剧的灵魂
在泉州木偶剧团的一间工作室里,机器打磨着木头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工作台旁坐着一位身材瘦削的男子,他专心致志地处理着手中的木块。经过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等一系列精细工序,这块普通的木头被他变成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
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和泉州市木偶剧团的雕刻与造型设计师林聪鹏。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千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他参与创作的《火焰山》、《赵氏孤儿》、《钦差大臣》等作品获得了全国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及文华大奖,并且他的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还荣幸地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台。
林聪鹏从小就对木偶戏充满热爱,也喜欢雕刻玩具。1976年,当他十几岁时,就已经加入到泉州 木偶剧团开始学艺。他曾经因为力气不足而用肩膀顶刀,但这也让他的肩膀经常受伤。
1978年,福建艺术学校招收了林聪鹏,那时他原本想成为一个表演者,但老师和前辈们告诉他学习表演对于理解角色至关重要,因此他决定学习一年左右。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将死板的“死”物变成生动有生命力的“活”物——这是通过刻刀与材料之间精妙无比的情感交流实现的。
林聪鹏认为,一件好作品不仅仅是技艺上的高超,更需要深厚的人文素养。“我们必须先了解每个人物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去雕琢。”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使用传统技艺,比如只用樟树来制作春秋时期流行的大型道教仪器,因为樟树轻盈耐湿且防蛀,不易变形或裂开。
自2000年代以来,林聪 鹏更是以其创新精神,在保持传统技法同时,将现代审美融入到他的作品中。他曾为北京奥运会音乐会制作了一些欧洲人物形象,如马可·波罗,以混合颗粒胶质材料制成胡子,让观众眼前一亮。此外,他还改进了上色方式,用喷枪上漆,使得颜色更加鲜明快速干燥,从而符合现代观众对视觉效果要求更高的心理需求。
除了在专业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之外, 林聪 鹏还是一个教育家。他希望能培养更多新力量来继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因此投入大量精力带徒弟并开班授课,同时推广研学活动,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这位名叫“泉州提线 木偶 雕刻技艺活化石”的先生,是如何以自己的双手书写下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