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考进多难魔都艺术界的传奇人物如何成为其中的一员
2017年9月,一本关于全球当代艺术的畅销书《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由一好阅读出版,仅三天内登上亚马逊艺术评论类畅销榜第一名,并在五天内进入亚马逊全网书籍畅销榜TOP500。该书的成功不仅创造了文化艺术书籍的一个“奇迹”,而且在魔都上海的一场发布会暨论坛中,也掀起了一股艺术浪潮。
这部作品背后,有四位重要人物:杨好,这位85后出版人致力于品味阅读;徐震,是中国唯一入选《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的艺术家;秦思源,是这本书唯一中文作者,年轻的评论家姜俊,他们四人在魔都论坛现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对话,上演了一场大脑与大脑的“对冲”。
以下是《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上海发布会现场论坛实录:
西方当代艺术进入瓶颈期
姜俊认为,《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这本书虽然讨论的是西方现代主义,但它通过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现代”这个问题,比如时尚、经济、战争等主题,同时也反映出这些问题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些问题对于出版人、画家、写作者来说是如何理解和介入现代的问题?
当代感与欧洲危机
秦思源表示,对于“什么是现代感”的困惑,他觉得奥奎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非常震撼,但同时也感到枯燥,让他质疑这种类型的有效性。他认为如果不是标签上的简短文字,那么它能否进入社会并留住观众?他提到了傅丹策划的一次外围展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使他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理解。
卡塞尔文献展与中国
徐震则指出,卡塞尔文献展虽然深入探讨欧洲面临的问题,但实际上中国已经走得更远。中国美术学院有多难考?徐震提出,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事情是在北京完成,而非柏林或纽约。在他的看法中,西方正处于一个瓶颈期,而中国则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领先者。
中国作为非西方国家
秦思源进一步分析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体是一个混合体,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地域或文化。但是,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印度相比中国接受国际化程度慢?这是因为印度一直保持开放态度却没有像中国那样快速融合国际先进思想吗?
“大工厂”不是专利
杨好分享了自己学习欧洲学校经验时所学到的东西,她认为每幅画不仅要反映自身,还要考虑其周边环境。她推测,从18世纪开始,就有这样的传统,并将之视为一种形式。她还提到了德国歌德和席勒谈论过的一个概念——古典图镜,它可能是18世纪以来留给写作最大的遗产之一。
当代市场中的褶皱
最后,她描述了市场中的变化,即尽管存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但仍然可以看到不断出现新的趋势。这表明整个游戏参与者的角色发生变迁,以及旁观者以及操纵者的作用也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