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美术艺体生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匠心巧手,美术艺体生于木偶戏中
在泉州,一位名叫林聪鹏的艺术家,以其卓越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数十年间,他创作了近千个栩栩如生的木偶艺术形象。
从开坯到磨光,再到补隙、刷泥和粉彩,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极高的精细度和耐心。林聪鹏不仅要具备绘画、刀工、雕塑等多种技能,还需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剧中人物,从而将他们刻画得更加生动、逼真。
他曾参与创作《火焰山》、《赵氏孤儿》、《钦差大臣》等作品,这些作品获得了全国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及文华大奖等多项荣誉。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还为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提供了演出,使得这门古老艺术形式走进了世界舞台。
林聪鹏的小说背景是机器打磨的声音,那是一种熟悉又充满期待的声音。他记忆中的那段岁月里,在工作间里,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学习雕刻技术,“刻木头需要力气,我年龄小,手劲不足,就用肩膀顶着刻刀用力”。那个时候,他只是一个初学者,但他已能够感受到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与投入。
随着时间的流逝,林聪鹏成长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参与制作过许多重要作品,如《三打白骨精》,并且学习了一年的表演,这让他的雕刻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新,他成功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既传统又现代化的木偶形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林聪鹏首次尝试使用欧洲人物作为灵感来源,用混合颗粒材料制成胡子,将马可·波罗带上了舞台。这一创新举措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并且证明了他的勇气和开放态度。
尽管面临着挑战与变化,但林聪鹏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推动这一古老技艺向前发展。他认为“创新不是盲目地抛弃传统,更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同时也指出“有些规矩是永远不能破坏”的原则,如只能用樟木来制作泉州木偶,因为樟树特有的轻质耐湿性质使其适合这种特殊的手工艺品制作需求。
40多年的岁月,让林聪鹏成为了一位真正掌握这一技艺的人,而他现在更多的是倾注全部心血于教育下一代,以及推广这一古老但仍然活跃的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