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从第一艺术到第十艺术他的每一项作品都在提问着我们艺术何其深远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木偶之手,戏剧的灵魂,从第一艺术到第十艺术,他每一项作品都在提问我们:艺术何其深远?
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木偶剧团木偶头雕刻与造型设计师。数十年间,他已创作近千个木偶艺术形象。他的作品《火焰山》、《赵氏孤儿》、《钦差大臣》等获得了全国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文华大奖等多个奖项,甚至还登上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
林聪鹏从小爱看木偶戏,也喜欢雕刻 木偶玩。他在10岁时就开始学习雕刻,并且很快就在工作间里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尽管他的肩膀经常因为使用力气过度而受伤,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经过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和开脸盖蜡等步骤,一块普通的木头被他巧妙地转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生动人物。他参与创作的每一个角色,都像是活生生的生命,每一次演出都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情感和故事。
林聪鹏对于创新也非常重视,不仅要传承老手艺,还要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观众对美学品味的新需求。在制作马可·波罗这个角色时,他用混合颗粒的胶质材料将胡子粘在木偶下巴上,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胡子拉碴的马可·波罗形象,这种创新使得古老的手工艺又添了一抹现代色彩。
然而,在所有这些变化中,林聪鹏始终没有忘记那些行业传统,“有些规矩是永远不能破坏的”。比如泉州木偶都是用樟树刻成,而且只能用樟树,因为樟树轻薄耐湿防蛀,而且纹理交叉,不易变形开裂。
通过对这位技艺高超的人物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匠心”这一概念——它不是简单的一技之长,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心态,是一种无尽探索和完善自我的人生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林聪鹏不仅塑造了无数个角色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注入了生命力,让它们能够触动人们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