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艺术定义的五种说法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探索艺术定义的五种说法?
在泉州,一位名叫林聪鹏的艺术家,用他的巧手和匠心,将木头变成了栩栩如生的木偶人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他数十年间创作了近千个木偶艺术形象。他的作品《火焰山》、《赵氏孤儿》、《钦差大臣》等,获得了全国舞台艺术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文华大奖等多个奖项。甚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的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也登上了舞台。
但你知道吗?林聪鹏之所以能做到这一切,是因为他对“雕刻与造型”这门技艺有着深厚的理解。他不仅要掌握绘画、刀工、雕塑,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性格,从而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逼真、富有生命力。
那么,你觉得“艺术”的定义又是怎样的呢?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手段;有人则认为它是一种推广审美观念的手段;还有人相信,它是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手段。而林聪鹏,却用他的工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在他眼中,艺术可能就是一种让死板的物体活起来的心灵体验。
来听听林聪鹏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回答这个问题吧。他曾经为一场音乐会制作过马可·波罗这个角色。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为马可·波罗比较粗犷,而传统木偶通常只有柔软的须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林聪鹏改用混合颗粒的胶质材料,将胡子粘在 木偶下巴上,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胡子拉碴的马可·波罗形象。这不就意味着,他是在尝试重新定义什么是“适合”的吗?
再看他为《楼兰姑娘》的设计。他特意为她贴上了女生化妆用的假睫毛,还在木偶头内部装上了机关,使得演出时,她眼睛一眨一眨,就像个洋娃娃。这是否也是对“美丽”的一次新解释?
最后,我们可以问自己:当我们欣赏这些精致的小小生命时,我们是否正在被一种全新的方式所吸引?这种方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在于它触及我们的内心深处,那些关于生活意义和人类经验的问题。
正如林聪鹏所说的:“我的每一个作品都包含了一份我自己对于世界和生活态度的一次表达。”也许,每一次观看他的演出,都能激发出我们内心深处关于“艺术”本质的一个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