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征稿启事人物艺术作品如何在魔都引起轰动
2017年9月,一位热衷于探索当代艺术的出版人杨好,推出了全新的艺术书籍《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走红,不仅登上了亚马逊艺术评论类畅销榜第一名,而且还入围了亚马逊全网书籍畴500强。在短短几天内,这部作品就创造了文化艺术书籍销售的一个“奇迹”。
为了庆祝这本书的成功,杨好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暨论坛,在上海举办。这次活动吸引了许多知名的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他们齐聚一堂,为人们展示了关于当代艺术的深刻见解。
在这个论坛上,一位年轻有为的85后出版人杨好,与一位备受瞩目的中国当代画家徐震,以及一位独特视角下的评论家秦思源和年轻才俊姜俊进行了一场激烈而精彩绝伦的讨论。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角色——出版人、艺商、评论界与新兴力量——通过对话互动,展现出不同观点与思考方式。
以下是《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上海发布会现场论坛实录:
西方当代艺术进入瓶颈期
姜俊:
作为一个介于多个角色之间的人,我认为《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这本书之所以能够触动人们,是因为它不仅仅局限于讨论“当代”,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问题,比如时尚、经济等主题。而这些问题也让我们对“现代”这一概念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前西方与中国的情境对比
秦思源:
什么是“现代感”?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的看法都很困惑,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变化?
中国文化形态转变
徐震:
我认为中国已经超越西方,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西方100年的演变过程。我们的视角更加平等,而西方则处于瓶颈期。
中国作为非西方世界中最快发展国家
秦思源:
我们可能被误导地认为开放系统总能带来开放文化。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印度虽然开放,但国际化程度缓慢。而中国为什么接受速度这么快?这是因为我们有近百年的先决条件,对外国思想和技术接受能力极强。
“大工厂”不是专利
杨好:
在欧洲学习期间,我们学会将每件作品反映至其背后的所有方面。这是一个传统,从18世纪开始形成。在我的文章中,我提到了随笔这种形式,它在欧洲写作系统中一直保持着一种既聚集又分散的心理状态。
论當今藝術市場與市場化問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