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聪鹏巧手雕木偶匠心做好戏中国画中又添一笔
【文艺人物志】林聪鹏:木偶之手,中国画中寻觅生动
在泉州,一位名叫林聪鹏的艺术家,用他的巧手和匠心,将木头变成了栩栩如生的木偶。他的作品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典范。
从小,他就对木偶戏充满了热情,喜欢雕刻木偶玩。1976年,当他十几岁时,就已经在当地的木偶剧团学习技艺。那时候,他还很年轻,不懂得如何用力,所以经常因为肩膀受伤而不得不休息。但他并没有放弃,那份坚持和热爱成为了他后来的成功基石。
1978年,福建艺术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木偶班,林聪鹏毫不犹豫地报考。他虽然更倾向于雕刻,但也接受了一年的表演教育,这对于理解剧本内容、塑造角色有着不可忽视的帮助。
“每个角色的刻画都需要深入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性格。”林聪鹏说,“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绘画、刀工、雕塑等多方面的手艺,以及丰富的人文知识。”
在创作过程中,林聪鹏会先根据剧本内容创作泥稿,然后征求编剧和导演意见,再进入精细的雕刻程序。在给 木偶做造型时,他特别注重五官的细微差别,让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尽管找不到两张完全相同脸,但有一些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固定程式可循,比如生旦北杂四行当,每种角色的特点都有所不同。
近年来,林聪鹏开始尝试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他曾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制作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展现了其独到的技艺。此外,他还将传统颜料替换为喷漆,上色更快,更鲜亮,这也是现代观众喜好的体现。
“创新不是盲目破坏,而是基于传统基础上不断探索。” 林聪鹏这样解释道,“我们要保持那些永远不能改变的事物,同时也不断适应时代变化。”
40多年的时间里,林聡鹏几乎把全部心血投入到泉州提线木偶戏这一古老技艺上。他参与创作的一部《火焰山》至今已在国内外演出4000余场,是一部难以忘怀的小小奇迹。而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更让他感到骄傲,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工作得到认可,也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
现在,林聡鹏不仅致力于个人作品,还积极带徒弟,与青年一代分享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并通过研学活动普及此项珍贵文化,使其能持续流传下去。